行为规范量化型

该类型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有政治素质、热爱集体、努力学习、遵章守纪、文明礼貌、文体卫生、劳动表现、爱护公物等,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一级指标又分解成若干行为化、操作化的二级指标;如热爱集体分解为:

  1. 为集体做好事的次数、内容;

  2. 能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否完成班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为集体作贡献;

  3. 是否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等项,以此来测定学生热爱集体的品德。3.品德结构综合型

该类型的指标体系在设计上包含了德育目标构成的各部分要求和品德结构的三个方面,把指标分成三个部分七个方面(见图 1),三级指标一百个。

行为规范量化型 - 图1

综观上述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它们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各类指标体系都能以《中学德育大纲》的目的、要求、内容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本校的德育工作目标和管理目标,制定出行为化、操作化的具体指标,从而

保证品德评定指标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是内容的全面性。各类指标体系都能从学生品德的内容结构,心理结构,以及全面发展的要求等方面来设计指标项目,使指标体系能体现学生品德结构的整体完备性,从而提高了指标体系的效度(可据性)。当然,由于各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不同,使指标体系中各方面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三是测评的可比性。为能反映出学生品德在同质的前提下量上的差异性,各类指标体系都尽可能把具有共同属性的概括性指标,分解成多层次的等级指标。这不仅便于测评时操作,也增强了学生品德的可比性。

由于各学校所采用的评定方法和借助的测量手段的不同,在指标分解的层次、数目和指标内涵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其指标体系各具特色。如第一类型在指标内涵的表达上比较清晰,轮廓鲜明,信息量大, 使用时简单易行,便于矫正。但由于指标要求比较概括,评定者往往以“印象”代替客观事实,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在实践操作中,为弥补其不足, 有的学校采用“行为管理‘三色单’”作为辅助手段,这不仅加强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也为学生品德评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第二种类型在内容上侧重于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检测,把学生品德的考核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德育目标的实施。但测评时比较繁琐,工作量大,而且使评定工作形式化,学生品德评定容易变成“流水帐” 的“结算”。第三种类型则是按照品德三维结构的设想来设计指标体系的,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指标的分解上,涉及面越广,指标层次越多, 内容越具体,无疑,越能增强评定的客观性。但在增加指标项目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实施的可行性。事实上有时确确需要在保证评定不失真的前提下, 牺牲一些不必要的精确度,适当地缩小一定范围来换取评定的可行性。

从整体上看,在学生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编制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品德测评的目的在品德指标体系中的体现还比较模糊。品德测评是形成性测评,还是实态把握型测评或成果把握型测评,应在品德测评指标的筛选和内容、要求的表达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如果指示条目杂乱、笼统, 表述含糊,必然目的不明。

其二,有些指标体系的结构还不够完备。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是由有序的分级指标、评估要素和与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或阈值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三,学生品德目标函数所涉及的自变量(即一级指标),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还不够清楚,不太统一。

其四,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还缺乏“弹性”和“适应性”,用模式化的同一标准去测评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的人是很难反映出各个人的品德面貌的。由此可见,学生品德评定指标体系的编制,还须进一步加强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内容范围时,要能体现个体品德结构的整体性,要按照品德结构的组成要素来编制指标条目。品德结构中的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品德能力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而且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对学生品德测评,更应注重学生的践行能力。所以,在品德评定指标体系中,不仅应有政治、思想、道德等品质的标准,也应有社会态度

标准、行为标准和品德践行能力标准,而不能以知或行代替整个品德结构, 也不应把品德结构的组成要素人为地割裂开来,因为它们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有机整体。当然,学生品德评定指标与德育目标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学生品德的理想目标,是终态的标准;前者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标准,是后者的具体化。作为测评的指标,必须尽可能做到行为化、操作化, 以便于测评时把握。但过于细化,不仅会影响可行性,甚至会主次不分降低效度,因此,分级指标也必须从整体效果出发。注意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