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具备的高尚品德
(一)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交往使人类产生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交往使人们结成一定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认识、理解、合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交往使人积累知
识,掌握技能,建立功业。这就要求在交往中不仅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且要尊重别人的利益,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与人为善,是一种极为高尚的修养,体现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 关心他人,为人和气,与人为善,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弱济贫,助人为乐等。学生一旦树立了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对于他今后的事业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欧洲有谚语曰:“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
具有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就没有精神包袱,同时心情也就不会感到压抑,这样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心境,保持着自尊自立,就会成为一个精神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具有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就能时刻采取合作的态度,热切希望别人也能够做出良好成绩,并能够为别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不论是同学、朋友, 还是家人,甚至是陌生人。拥有这样的与人为善的态度,并不要求别人的回报,即使受到帮助的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也不会抱怨,更不会后悔,只是淡然面对。不仅如此,当别人再需要帮助时,仍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提供自己所能。
如果具有与人为善的品格,一个人就不会用嫉妒的心理和眼光去猜度他人。嫉妒是在利己主义思想支配下以及和它相关连的虚荣心的基础上产生的。嫉妒是一个毒瘤,严重危害着人们之间健康的交往,不利于团结和进步。与人为善者,没有嫉妒这种恶习,就会心情坦荡,能够处理好与别人的各种关系。当然与人为善,不是无原则的,更不是和稀泥,充当“老好先生”。这里讲的善,是指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言行,不是“东郭先生式的善良”。那种混淆是非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如像唐僧,人妖不分,往往颠倒善恶, 不但难以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早晚会被吃了“唐僧肉”。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促使中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品德。在培养中学生“与人为善”的品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要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小善为大善,永远满腔热情帮助别人,奉献自己,不求索取,即使遇到暂时的冷嘲热讽,也不就此罢休,而是坚持到底,相信终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
教育学生,都要有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对人要一视同仁,不论人的高低、贵贱、贫富、美丑。如果硬分亲疏,只能是自寻烦恼。
-
与人为善,不仅仅是对好人应善待,而且对一时有错误的人,更要热情地帮助,并要相信这些人虽犯有错误,但终会改邪归正,走向光明。并且还要允许别人有反复,这是衡量一个人是真的与人为善还是伪善的重要标志。
-
谨防嫉妒心。嫉妒实质上是承认自己的无能。嫉妒别人的才能,诋毁别人的成绩,实质上并不能损害别人什么,只会束缚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压抑,把自己的道德、情趣引向低级和庸俗,最终自己不可能发挥才能,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反误了卿卿性命”。
-
及时讲评和激励。养成与人为善的品质,并非一时的行为。凡是学生以积极的心境与人为善地待人处事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看到成绩,逐步强化,以便定型。相反,则进行批评指正。使中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中认清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与人为善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