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比较开放、活跃、有进取精神,但部分学生受“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影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知受宠、被理解;不知爱人、理解人;成才期望高,却不愿做艰苦努力;不了解国情,盲目羡慕西方;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淡薄;不愿向教育者吐露自己的心声。教育者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如于是之的《幼学记事》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是较丰富的;有旧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有亲友扶贫济困的精神,有教师严谨执教的态度,有艰难环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刻苦求学的精神,等等。在教学中究竟以什么为德育渗透点,我们认为尊师和刻苦求学精神既是课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教学中以此为渗透点最佳。

当然要搞好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也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使青少年儿童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 特别要警惕“政治冲击一切”的教训。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 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生加硬联

德育渗透要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送遍全身,不能额外进行注射。学科内容是载体,德育如糖溶于水变成糖水流入学生的心田。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适度地开始教育活动。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是就各种学科整体而言,并不是要求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要扯上几句思想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

  1. 德育渗透必须是有意识的行动,成为教学目标和内容之一。

只有有意抓德育,学科教师才能发现和挖掘出德育因素,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教学渗透德育的规律,创造出符合国情的中国学科教学新模式。如果不转变观念,眼光还是盯在知识上,偶尔加上几句带政治色彩的话,那是不可能使德育真正到位的。只要大家有心、热心、诚心,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大有可为的。

  1. 德育渗透应该有计划性,逐渐形成序列。

在重视德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有计划性,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想到了就来一点。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和体系,哪些内容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哪一方面联系较紧,哪些课文和章节能比较有机地结合某种教育,要详加研讨,订出德育计划,逐步形成该学科的德育序列。每讲到某部分就自觉又自然地实施了某项德育目标,使德育溶入教材,也象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这样德育才算落到了实处。

  1. 德育渗透要注意效果。

渗透只是一种手段,教育和培养合格接班人才是目的,因此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效果,不断修订完善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让学生接受,并且入脑入心。再好的设想如果收效不好也只是花架子。我们应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教学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