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失调法转化品德差生

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类差生常常令教师“头疼”。他们不怕管、不怕压、不听劝、不受“贿”,软硬不吃。“认知失调法”是专治这类“患者”的科学配方。

“认知失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潜能因为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而被激发。如果人们在某一习惯状态下行动,他们将试图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是一致的;如果人们相信自己持有某种态度,那么,他们就会试图行动或解释行动,使其与他们的态度一致。费斯廷格还进一步指出,为了减轻矛盾, 人们可能改变其态度,使之符合新的已习惯的行为。比如,一位品德差生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了某种习惯的看法和行为,班主任对他采取抛弃的态度,他也对班主任采取对抗的行动。但是一位新班主任对他采用了与之通常感受到的完全不同的友善态度,那么,这位差生便会产生认识失调,产生心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便要想方设法对此做出解释,以保持心理平衡。他可以认为“这位班主任是装模作样笼络人心”,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他也可能开始怀疑自己过去形成的对班主任的“定论”。如果该班主任继续对他施以友善的行动,那么这位差生可能完全动摇对班主任的偏见,从而在态度上、行动上实现新的心理平衡。这就是认知失调和平衡化的过程。

费斯廷格的理论为许多实验所证实,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心理实验依据。实际上,在我国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早已不自觉地运用认知失调的原理在转化差生了。“冷处理”的方法即属此类。所谓“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暂时“不闻不问”,引起差生的疑虑和不安,产生认知失调,接着进行引导以使差生达到新的心理平衡,从而改变态度与行为。可见,运用认知失调法转化品德差生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班主任利用认知失调法转化品德差生,首先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包括 3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