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认识能力的培养

上海市崇明县港沿镇中心小学 龚豪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依据大纲要求,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过程应该先从认识出发,再过渡、发展到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又推动了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徘徊在“审题立意、选取材料、谋篇布局、运用语言”四步走的教学程序,采用“先学后写,全班评论,优生示范, 集体仿作”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去,大家总以为小学生所写的东西都是自己经历过的,没有必要在认识上多下功夫,其实不然。例如,本学期笔者教四年级作文《××一角》时,刚开始学生一看题目很熟悉,以为很简单,但提起笔时,大多数同学都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入手。结果,有的同学写得七颠八倒,有的语句简单成了流水帐。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仔细地分析, 笔者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事物虽然是经历过的,但平时并不在意(这与孩子的记忆特点有关,对孩子来说,一般是有意记忆特强,无意记忆较弱), 因而,印象淡漠,感受不深,一旦要他完整地回忆、描述时,往往力不从心。所以说,熟悉的事物不等于认识了。只有真正认识的事物才能表达清楚,既使学生经历过的事,也要经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在教《可爱的小动物》、《我看××做××》、《记一项体育活动》以及《我所做过的一件事》时,笔者在命题前首先让学生去认识自己经历的事物,在作前准备指导(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训练,要求学生正确全面掌握自己熟悉的事物)上下功夫。体验生活,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观察领会事物的机会,有意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水到渠成地使学生获取了写作材料,启发学生回忆类似材料,在认识事物上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解决了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可谓一举两得。

学会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以后,为了帮助学生写出“新、实、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倡真情,抒实感,立新意;根据自己的立足点,选择角度,写真实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选取的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小而且具体)的文章,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而且要在语文活动课上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启发引导,让学生借助家长乃至社会各种媒体多角度、多层次的援助,去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样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反作用于认识能力的提高。

总之,改变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是领会大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把认识事物过程纳入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之中,摆正认识能力的培养与写作技能的训练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意义重大。因此说认识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