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示范性

中学生模仿性强,直观教学对他们更适合。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多种途径,如经常举行学习经验专题交流会,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会等,然而最经常、最重要的是通过全部的教学活动,以教学的良好示范性向学生传授读书、学习的好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所需要的各种智力品质。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主要凭借。教师通过整个教学活动,教育学生重视教科书,会读、会用教科书,进而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书籍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自己学生的教材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为学生预习时的揭示,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有时,教师所揭示的问题就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关键,所以又具有启示学生怎样把握重点的作用。学生通过预习找疑点、难点,为带着问题听课做好准备。教学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认为,课前预习一下,熟悉课文大体内容,寻找疑难问题,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带着问题听课,听起来清楚易懂,容易抓住重点、关键,对解决疑难问题很在好处。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留有余地,鼓励自学,凡学生能做、能读、通过思考能解决的内容,教师均不代替,而应引导他 学会看、做、读和思考,提高学习能力,靠学生自己去学,“课内讲骨头,课外去长肉”。把一些加深加宽的内容留到习题、实验、参考书当中去,让学生在自学中学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交给学生思路,顺藤摸瓜,根据课文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解决后又如何具体运用,用什么方法,沿什么路去解决这个问题,把思想交给学生,使学生全局在胸,处处主动,“推导未动,思想先行”。

有人说:“读书读到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记。”这就是说, 善读书者并不是将全书只字不差地全部装在脑子里,而是能理清其脉络,善于从纷繁的知识要点中抓住其核心。教师在课堂上集中力量讲清讲透重点部分,关键既破,一通百通,学生对次要部分也就自然容易理解了。

随着持续不断的自学,新知识在不断增加,如何使这些日益增多的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并能够根据需要迅速提取、应用是自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新获得的知识及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教育学中的一条原则叫做循序渐进,即要求新旧知识要有机地联系。学生正是从这样的教学中懂得了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合乎规律的必然发展。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自学不能脱离自己知识的实际,要一步一步地来,要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的环节,否则,就会失败。因此, 复习是重要和必要的。好的复习不是已讲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的概括、系统与深化,将原来的零散和知识编结成的知识之网。这种复习总结,启示了学生在自学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要掩卷而思,或从头到尾逐一清理,或画图,或列表,将全部内容按自己特有方式组成网络。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加工成适合全体学生的接受水平的学习内容。各章节的内容是间断的,但不应割断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思维的连续性。把教材思路组织加工成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以给学生提供最佳的自学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