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学生从课文的情境中激发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只有指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教《荷花》一文时,我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思维和对话的情境。指导看图,出示放大的荷花彩图,先看全图——引导欣赏荷花池全貌。问学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画了些什么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回答。再看荷叶—— 荷叶怎样?抓住能详细说明它的形状、颜色、长势的词加以说明。然后再看荷花——荷花怎样?它的形态、颜色怎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完后,我走近黑板板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是掉小鱼好梦的内容吗?”在激发全班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我先讲了:仅从形式看,省略号是在“好梦” 的后面,似乎省掉的是小鱼的好梦内容,但结合上文看就不然了。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蜻蜓清早飞行的快乐没有写,小鱼的“好梦”内容也没有写,那么,省略号到底省去了什么内容呢?最后引导学生看荷花池。荷花池里除了有蜻蜓和小鱼,一定还有蝴蝶、青蛙⋯⋯池边还有游人。接着我让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也站在荷花池边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后,同学们说:“可以闻到荷花的清香,蝴蝶轻轻地落在我们头上,告诉我们同伴间有友情,蜜蜂嗡嗡地飞过来,告诉我们采花酿蜜奉献幸福人类的幸福,青蛙愉快地跳过来,告诉我们捕虫灭害的胜利喜迅。好梦后面的省略号省去了‘我’想象的内容。因为文章的下一段说‘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池’”。通过这样引导,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疑则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思考又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人桥》中的桥面怎么会渐渐地低下去?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同学们必定要思考:这“人桥”是由战士身体当桥墩架设而成的。值“初冬的夜晚”,战士们浸在十一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格格地响,胳膊、肩膀承受着重压,也酸疼火辣,腰一弯腿一软,“桥墩” 就矮了下来,桥墩所支撑的桥面,自然会渐渐地低下来。同学们说:桥面渐渐地低下来,形象地反映出战士们高度的吃苦精神。学生自然而然对战士们产生了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