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北清事变①和日英同盟

日中战争后围绕朝鲜的形势

日中开战后,明治二十七年十月,井上馨(内相)作为公使赴朝鲜替换了大鸟公使。对于朝鲜的内政改革来说,大院君是最大的障碍,井上一去, 就着手将大院君排除出政权。首先迫使大院君提出隐退(十一·十二),接着向朝鲜国王提出了改革内政要纲 20 条,以指导朝鲜的改革,由于宫廷派的抬头,不满于改革的国王和王后开始与俄国接近。日本在日中讲和后屈服于俄国的要求向中国返还辽东半岛一事,也影响到朝鲜要人对日本的态度,于是朝鲜国内产生了企图依靠俄国来牵制日本的新党派。明治二十八年七月, 朝鲜政府以计划暗杀王妃的嫌疑为由,发出了逮捕亲日派的内部大臣朴泳孝的命令,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这是闵妃一族与驻京城的俄国公使韦伯合谋的一次政变。

乙未政变(闵妃事件)

明治二十八年八月,三浦梧楼(预备役陆军中将,枢密院顾问官)被任命为驻韩公使前往朝鲜赴任以替换井上公使。井上公使离开朝鲜后,宫廷派无视三浦新公使的存在,开始废止改革事业。为此,以堀口九万一(领事官辅)为中心,在三浦公使、杉村濬(一等书记官)的策划下,准备拥立大院君而扫除宫廷派势力,这一密谋计划通过朝鲜军事顾问官冈木柳之助征得了大院君的同意。明治二十八年十月八日拂晓,大院君的训练队和冈本指挥的日本人守备兵、巡查、浪人,进入景福宫强行改革。与此同时,王宫内以闵妃为首的宫内府大臣都被杀害,亲俄派在宫中的势力被清除,组成了以亲日派金宏集为总理的政权。新内阁逮捕了训练队员中的 3 名犯人,美国教官和俄国技师目击了日本警官冲进后宫的行动,于是真正的犯人是日本人的流言迅速扩展开来。接到事件报告的日本政府,急派小村寿郎前往朝鲜京城调查真相。小村将三浦公使等有关人员送回日本。三浦、杉村、堀口以及安达谦藏(汉城新报社长)、柴四朗(东海散士,《佳人之奇遇》著者,旧会津藩士之子,柴五郎陆军大将之兄)、菊池谦让(熊本,《大院君传》著者)等居留民 48 人,以谋杀、聚众行凶的罪名被提交广岛地方裁判所预审,明治二十九年一月二十日,因证据不充分,全员免诉释放。军人也已在军法会议上被判定无罪。乙未政变作为不祥事件留下了很多疑点。

[俄馆播迁(诱至——译者注)] 乙未政变后朝鲜建立的金宏集(弘集) 亲日政权废除了阴历而采用阳历,明治二十九年,根据开国纪元(开国 505 年)将年号称为建阳,新政权还发出了断发令,在全国引起了反对运动。俄国利用这一形势,韦伯公使以保护公使馆为名,从仁川的俄国舰上带领约 100 名水兵进入京城市内示威,与亲俄派要人协商后,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 二月十一日,将国王高宗和王太子(李王坧)劝诱至俄国公使馆。这就叫俄馆播迁。金宏集内阁当天就倒了台,金宏集、鱼允中(度支部大臣)作为逆贼被处死,金允植(外部大臣)、愈吉濬(内部大臣)等亡命日本。在俄国公使馆内组成了新内阁,国王和王太子在俄公使馆内滞留了一年,明治三十

① 八国联军镇压义主团运动的事变。——译者注

年(1897)二月十一日还幸庆运宫(德寿宫)。

小村——韦伯协定

在此期间,小村寿太郎公使(明治二十八·十办理公使,二十九·四特命全权公使)和韦伯公使就乙未事变的处理进行了交涉。明治二十九年五月十四日,缔结了四项内容的日俄协定(英文),其中规定:(1)劝朝鲜国王还宫。(2)任命适当的人物任阁。(3)把保护釜山之间日本电信线路的军队换成宪兵,限定驻地的人数(200 人以内)。(4)两国在京城、釜山、元山驻屯相同数量的军队,直到朝鲜内地安定为止。这个小村——韦伯协定, 是因闵妃被杀事件遭到列国的指责,加上俄馆诱至,日本在对朝政策失败面前,为了避免和俄国的冲突,以备忘录的形式签署的临时协定。

山县——罗巴洛夫协定

在俄帝尼古拉二世举行戴冠仪式之际,日本政府派遣元老山县有朋作为特命全权大使出席了仪式,利用这一机会和俄国外相罗巴洛夫举行了会谈, 明治二十九年(1896)六月九日在莫斯科缔结了包括两项秘密条款在内的, 由 6 条内容构成的协定(法文)。协定规定:(1)援助由两国达成一致的朝鲜财政改革。(2)将军队警察组织委托给朝鲜。(3)日本继续管理占有的电信线路;俄国保留架设从京城到国境的电信线的权利。在秘密条项中,承认国王继续滞留俄国使馆,直到组成朝鲜国王的护卫队为止。俄国在调整围绕朝鲜问题与日本的对立关系中保持着优势,在这个协定签署前不久,俄国和中国之间也缔结了同盟密的①(维特——李鸿章)把日本看做共同的假想敌,并从中国得到了横断满洲的中东铁路的敷设权(1896.6.3)。

山县——罗巴洛夫的议定书是对小村——韦伯备忘录的确认和补充,除秘密条款外,两个协定于明治三十年二月二十六日,由大隈外相(第二次松方内阁)公布。

[大韩帝国] 明治三十年(建阳二年),朝鲜在国王还宫后,将年号改为光武,同年十月十二日将从清帝那里接受的国王称号改称为皇帝,把国名称为大韩帝国。①

西——罗仙协定

韦伯公使违背了日俄议定书(明治二十九·六,山县·罗巴洛夫协定) 的旨意,向朝鲜派遣了训练军队的教官(二十九·十一),为此,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从明治三十一年(1898)一月起,俄国希望再次签署协定,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东京交涉的结果,西德二郎外相(第三次伊藤内阁) 和罗仙驻日公使之间签署了 3 条议定书(法文)(五·十载于官报)。议定书规定:(1)日俄两国确认韩国的主权和完全独立,不干涉其内政。(2) 应韩国的要求派遣财政顾问、练兵教官时,两国要事先协商。(3)俄国认可日本工商业在韩国的发展和众多日本人在韩国居留,俄国不妨碍日韩两国间工商业关系的发展。这个西·罗仙协定可以看作是站在满韩交换的基点上,

① 也称为李·罗巴洛夫密约,日俄开战以后,日本才得知有这一条约。

① 地此之前,如同“征韩论”那样,把朝鲜称为韩,严格地讲,在此以前应是朝鲜国,名称变更之后才是韩国。

日本默认俄国占有旅顺、大连。

[马山浦租借问题] 西·罗仙协定为围绕韩国的日俄关系带来了和解。进入明治三十三年(1900)后,俄国和英国之间就铁路的利益权进行了协商, 从而使俄国获得了在中国长城以北的权益。对韩国,俄国获得了在朝鲜半岛沿岸的捕鲸基地,接着于明治三十三年四月,俄国和韩国又缔结了租借半岛东南部镇海湾深处的马山浦(俗称“小釜山”)的协定。根据这协定,马山浦作为连结海参崴和旅顺、大连的中继军港,决定在这里设立贮煤场和海军医院。协定中还规定马山浦港外的巨济岛(位于从韩国到对马的最近地点, 是朝鲜半岛的所属岛屿中的第二大岛)和对岸,不租借给他国。因日本政府已命令驻韩公使和韩国交涉巨济岛的租借地问题,故向俄国提出了异议,正在这时发生了义和团事变,借地问题一直拖延到日俄开战。

在朝鲜的铁路敷设权

在满洲方面,俄国于 1891 年(明治二十四)动工的西伯利亚铁道中,哈巴诺夫斯克—海参崴之间于 1897 年完成。根据俄中密约(1896)俄获得了敷

设权的中东铁道(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间),于 1898 年八月开工,其南

下支线(哈尔滨—旅顺大连间)的敷设权,随同 1898 年 3 月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一起得到承认。与此相对,日本在朝鲜半岛也确保了铁路的敷设权。

[京釜铁道] 关于京城至釜山间约 450 公里的铁路,日本在日中战争时与韩国缔结的暂定合作条款(二十七·八)中,获得了敷设权,但是闵妃事件以后,韩宫廷内亲俄派势力抬头,敷设权没有得到正式承认。以山县·罗巴洛夫协定签署为契机,日本就敷设权问题提出了强烈要求,明治二十九年得到承认。明治三十四年,京釜铁路株式会社(古市公威总裁三十六·十二~) 开张,因日俄关系恶化而加快了施工进度,明治三十七年部分开通,第二年全线开通,五月举行了开通仪式。

[京仁铁路] 京城至仁川间约 30 公里,日中战争期间进行了路线调查, 根据日韩暂定合作条款,得到了敷设权。但韩国将正式认可权给了美国人莫尔斯,可莫尔斯又筹集不到建设的资金,对于日本提出的日美共同建设的提案,莫尔斯表示出在铁路建设完成后将所有权卖给日本的意向,明治三十年, 和京仁铁路接受组合(涉泽荣一等)之间达成协议,明治三十一年十月开通, 三十六年与京釜铁路株式会社合并。

[京义铁路] 京城至新义之间的 500 公里的京义铁路,由法国获得了敷设权(1896),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开工,权利取消后,由日本援助韩国的大韩铁路株式会社建成(1905 年部分开通,第二年全线竣工)。

义和团事变

德国(1898 年 3 月租借了胶州湾)等列强占据中国山东省北部地区,面对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出自白莲教派的义和团,从 1898 年(明治三十一)秋开始,陆续袭击了基督教会和教徒,他们竖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掀起了排外运动。1900 年(明治三十三)5 月,从山东省波及到直隶省。6 月 3 日,英国传教士被杀,同月,由英国海军中将率领的日、英、美、德、俄、法、意、奥各国的陆战队从天津出发欲进行镇压,但被义和团挡住了去路。6 月 11 日,日本公使馆杉山彬书记生被中国兵士所杀,山县内阁在 15 日的阁议上以保护公使馆、居留民为由,决定派遣陆军,但和列国一起采取了慎重

的方针。随后北京的各国公使馆被义和团包围,6 月 20 日德国公使被杀,第二天中国皇帝发表了对列国开战的上谕。日本从英国方面接到出兵的再三要求,于是决定派遣第五师团(广岛)(七·九),列国期待着距离最近的日本的兵力,八国联合军队 16000 人从天津出发(八·四),把北京从 55 天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八·十四)。总司令官瓦德西元帅(德)9 月到达北京。光绪帝和西太后由北京蒙尘而去西安。开战后日本的战死者中有《禹域通纂》

(中国总览的必读书)的著述者樽原陈政(公使馆二等书记官),他的死为外国人所痛惜。“义勇队”中还有后来作为东洋学者而闻名的服部宇之吉和狩野直喜。

镇压义和团的共同出兵,是帝国主义列强的行为,日本也是其中的一员, 日本军的行动受到列国的称赞(表 32)。列国对清廷的财宝,进行了群狮分食般地争抢掠夺。表 32 义和团事变的共同出兵( 1900.6.20 ~ 9.21 )

国名

参加者 战死者

日本

21634 人 349 人

俄国

15570

160

英国

10653

64

法国

7080

50

德国

8401

60

美国

5608

48

奥地利

429

8

意大利

2545

18

8 国

71920 757

[北京议定书] 也称之为北清事变的各地蜂起的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在北京召开了列国和中国间的媾和会议(1900.12.24~1901.9),日本派遣小村寿太郎参加了最初的国际会议。明治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由 11 国代表(表 32)和中国方面的全权庆亲王、李鸿章签署了最终议定书:(1) 向德、日两国派遣因杀害了卡特勒德国公使和日本杉山书记生的谢罪使。(2) 对责任者莊亲王等处以死刑。(3)作为对军费和损害的赔偿金,共 45000

万两白银(合日本价约为 6.3 亿元),分 39 年支付。(4)北京的各国公使馆要常设守卫兵。(5)修订通商航海条约。(6)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为外交部,置于 6 部之上。这次赔偿金(即庚子赔款——译者注)加上利息高达 98000 万日元,作为担保,列国控制了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到 1940 年)。欧美各国把这笔赔款用到了他们在中国的教育、医疗机关等文化、社会事业方面,日本到后来(大正一二~)也把赔款作为主要的运转资金用在了在华文化事业上,在北京设立了人文科学研究所(1927),近代科学图书馆(1936),在上海设立了自然科学研究所(1931)。实施医疗的同仁会(明治三十五) 成为外围团体。

厦门事件

在北清事件中,日本企图占领台湾对岸的厦门。义和团运动波及到华南的福建省后,山县有朋内阁认为这是把福建地区置于势力范围之内,实行南

① 北京最终议定书中,8 国以外又加进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共 11 国和中国的全权代表签署了议定书。

进政策的好机会。山本权兵卫海相根据明治三十三年八月十日阁议的决定, 向和泉、高千穗二舰舰长发出了训电,桂太郎陆相接到电训的传达后,以奉敕命令(八·二十三),向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发出了准备向厦门派遣台湾驻屯兵的命令。八月二十四日,以厦门东本愿寺布教所失火(日本僧侣放火) 为借口,停泊在该地的和泉号军舰上的陆战队登陆,台湾的援军也开始向厦门进发(八·二十八)。占领厦门的计划表面上被说成是以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滕新平为中心策划的军事阴谋。得知日本出兵的英、美、俄、法各国对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伊藤也表示了反对意见,计划被中止(八·二十八),陆战队也撤退了(九·七)。这次计划的受挫损伤了日本的威信,儿玉总督表明了辞意,山县内阁在北清事件平定后不久,于九月二十五日总辞职。

第四次伊藤内阁和第十五届议会

明治三十三年十月十九日第四次伊藤博文内阁成立。内阁成员有加藤高名外相、末松谦澄内相、渡边国武藏相,金子坚太郎法相、松田正久文相、林有造农商相、星亨递相,桂太郎陆相和山本权兵卫海相留任。除了陆、海二相外,阁僚全部是政友会成员。加藤是东京大学出身(明治十四·七毕业) 的最初的大臣。星亨因东京市参事会收贿事件的关系,和利光鹤松一起被告发,同时又受到来自贵族院研究会等六会派的攻击,在任只一个月便辞去递相职,后任者为原敬(十二·二十三)。原敬在前一个月辞去了大阪每日新闻社长职务,加入政友会而就任第一任干事长,是东北地区出身的第一位大臣。

在明治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召开的第十五届议会(~三十四·三·二十四)上,众议院通过的各种增税法案,由于贵族院对政党内阁抱有反感, 全部予以否决。在山县有朋系议员的策动下,议会被迫休会(二·二十七), 伊藤首相开始考虑改革贵族院。明治三十四年三月十日,伊藤向天皇奏请诏敕。给近卫笃麿贵族院议长的敕语,只有伊藤首相和田中光显宫相知道,这次奏请无论是形式还是手续都是异例。伊藤欲引咎辞职,但被驳回。

[司法官增俸问题] 由于修改了条约,从明治三十二年七月起在留外国人开始服从日本的法律,政府还派遣了十几名司法官去考察欧美诸国的司法制度。考察归来的司法官们,因发现日本的司法官待遇比欧美低,于是向政府提出改善待遇的要求,并形成了运动。金子法相虽进行了劝戒,但未能奏效,以后在两院协议会上否决了增俸案,为此东京的 65 名审判官和检查官辞

职,其影响波及到了地方。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免去了 29 名中心人物的官职, 问题才得到解决(三·二十七)。

第一次桂内阁和第十六届议会

第四次伊藤内阁,由于对渡边国武藏相的财政紧缩案的意见不统一,伊藤首相提出了辞表(五·二),政友会内阁仅 7 个月便倒台了。井上馨受命组阁,但桂和涉泽拒绝就任陆相和藏相,井上馨遂断组阁之念。元老会议上又推举桂太郎组阁,这样在伊藤提出辞表后 1 个月,即明治三十四年六月二日成立了第一任桂内阁。在这以前的历代内阁都是由元勋交替担任,而桂太郎是晚辈却登场组阁,故预定担任内相的伊东巳代治拒绝入阁,他说:“实际上今天是元老和少壮的关原之战(即决战之意,关原之战是指 1600 年德川

家康和石田三成争夺天下的战役——译者注)。”与山县同出生于长州,被认为是山县后继者的桂太郎,其内阁成员内海忠胜内相、曾祢荒助藏相兼外相、清浦奎吾法相、平田东助农商相、芳川显正递相也自然多为山县系阁僚, 另外还有上届内阁留任的儿玉陆相、山本海相和东京帝国大学总长菊池大麓文相。菊池毕业于剑桥大学,平田毕业于莱比锡大学。社会上对这届内阁评价为第二流内阁、小山县内阁或者是缎帐内阁(不用拉幕而用垂幕的,称之为缎帐芝居。“缎帐芝居”即小戏之意——译者注)。

[政友会和暗杀星亨] 桂太郎内阁成立后不久,六月二十一日,政友会的实力派人物星亨在参加完东京市参事会的会议之后遭到暗杀。犯人伊庭想太郎是幕末剑客伊庭八郎之弟,曾担任过榎本武扬创立的东京农学校校长, 他认为星亨的行动扰乱了东京市政,于是采取了刺杀行动。星亨的死使政友会失去了管理的支柱,他死后松田正久和原敬在政友会中显示出了主导地位。伊藤博文总裁于同年九月出发,参加耶鲁大学创立 200 周年纪念典礼并访问俄国。

[第十六届议会和田中正造的直诉] 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十日第十六届议会(~三十五·三·九)的开幕式结束后,在天皇还宫途中,田中正造向天皇直接上呈足尾矿毒问题的上诉文(幸德秋水起草)。田中经常在议会中追究政府的责任,同年十月辞掉了议员职务,他向天皇的直诉行动后来未被起诉。议会中政友会和政府在预算问题上产生分歧,井上馨在调解中大伤脑筋,桂太郎首相的策略则是以成功的形式和政友会达成妥协,除预算案外, 其他的重要法案都在众议院通过,但贵族院六会派,与前一届议会持同样的态度,对通过的法案不是反对就是修改,最终在两院协议会上解决了众议院案。在这次议会进行的过程中,明治三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公布了签署的日英同盟。另外,决定不将中国的庚子赔偿金编入通常财政收入,而转入特别财政收入中。

日英同盟的成立

义和团运动越过长城波及到满洲(中国东北),俄国动员了 16 万多人的大军进驻满洲。俄国一面宣布如果恢复了秩序即刻退兵(1900.9),一面却由关东长官阿列克塞夫逼迫中国的奉天长官临时签定了《俄中密约》(第一次),企图将满洲置于俄国的军政管辖之下(1900.11),李鸿章对密约不予承认。日本的加藤高明外相(第四次伊藤内阁)劝说英国利用英德协议,由日、英、德三国的驻中国公使向李鸿章施加压力以拒绝承认密约,最终导致了密约的解除。第二年(1901),俄国再三强迫中国承认密约,在这期间, 同年(1901)十一月中东铁路南下支线(满洲铁路)的工事完成。

面对俄国势力在满洲的扩张,日英开始接近。爱卡德斯太因(当时德国驻英国的代理大使)以个人意见的形式向英国外相及日本驻英公使林董提出了日、英、德三国同盟案。借此机会,林公使试探了兰斯顿外相的态度,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加藤外相征求了驻中国公使小村寿太郎的意见,小村也同意三国同盟。明治三十四年六月,第一次桂太郎内阁代替了第四次伊藤博文内阁,小村寿太郎于同年九月就任外相,从十月开始就日英间的关系正式交换了意见。关于日英同盟,伊藤、井上馨等元老改变了从对俄协调的立场出发承认俄国在满洲的现状的观点,开始倾向于使俄国承认日本在韩国地位的满韩交换论。与此相对,元老山县有朋和桂太郎首相、小村外相、林董公

使、加藤前外相提出了日英提携论。在桂太郎内阁正与日英同盟的交涉过程中,伊藤博文于同年十一月出访俄都彼得堡,谒见了俄国皇帝。第二天将日俄协定案提示给俄国外相后,伊藤便从柏林向桂太郎首相发出电报,确信日俄协商成功。在元老会议上,桂太郎首相和小村外相同席,于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七日根据小村的意见书,通过了日英同盟修正案,第二天返回日本的伊藤博文虽进行了劝告,但元老会议未能同意。该案提交给英国方面(十二·十二),明治三十五年(1902)一月三十日,林董驻英公使和英国外相兰斯顿在英国外务省签署了日英同盟协约(英文),当日便付诸实施,二月十二日在官报上公布。

[第一次日英同盟的内容] 第一次日英同盟协约全文共 6 条:(1)日本在中韩两国,英国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利益,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2)日英双方为了保护以上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 另一国将保持中立。(3)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交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日英将协同作战,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4)日英两国不缔结有害于前记利益的其他条约。(5)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要相互通报。(6)同盟的有效期为 5 年。另外,根据同时交换的公文,双方约定,日英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明确表示,在远东水域日英两国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海军力量。

[日英同盟的反响] 面对俄国在满洲方面的扩张,日英两国出于共同的利益,终于结成了同盟关系,根据日英同盟,英国期待着日本发挥作用来对抗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而日本和英国结成同盟关系,其背后是为了有利于对俄国的交涉。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为日俄战争准备了前提条件。日英结成同盟,对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为此俄国试图和德、法两国一起发表三国共同宣言。俄、德、法虽同为三国干涉(1895)的成员,但此次德国却未能合作,只由俄国与法国发表了共同宣言(1902.3.6),明确表示俄法同盟涉及到远东。这个宣言一方面是为了警告日本,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的示威。

和大英帝国以对等的条件缔结了同盟,使日本国民感到欢欣鼓舞,德国医生倍尔兹指出: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个大胜利”,而英国人对与黄色人种缔结关系平等的同盟却表示出无限地感慨。在完成修改条约的同时,日英缔结同盟,使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同时也在外交上确定了亲英主义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