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松方财政的推进

西南战争后的通货膨胀经济

政府为了筹集西南战争的军费,大量发行纸币,明治十一年不兑换纸币的发行额,由前一年的 11900 万元激增至 16500 万元,呈现出通货膨胀趋势, 从而招致物价的飞涨和财政金融危机。大藏卿大隈重信根据削减债务的方针,在明治十一~十三年之间致力于削减国债和纸币,但仅仅削减了 1160

万元。与明治十三年前半年发行的 14000 万纸币相比,通货预备金约 760 万元,仅占发行量的 6%。针对入超造成的银币外流现象,大隈采取措施设立了横滨正金银行(明治十三·二),吸收通货,对抗外国的银行商社,并奖励直接输出,以图振兴贸易金融。

中止大隈财政的外债政策

明治十三年五月,大隈参议建议筹集 5000 万元外币以削减不兑换纸币

(当时佐野是大藏卿)。围绕这个提案,阁议产生了意见分歧,大体上是萨摩派的参议表示赞成,长州派的参议表示反对,松方正义内务卿(萨摩)持反对态度,伊藤、井上(馨)担心产生征韩论决裂以来的又一次决裂,故没有发表意见。结果,根据不可举外债的敕谕(六·三),筹集外币政策被中止,大隈的计划流产。敕谕中提到,前一年来日的格伦特将军向天皇忠告关于借外债的利害关系,至今“其言犹在耳”。为此,政府为了积蓄正币,着手削减各省的经费 300 万元,又制定造酒税则(明治十三·九),增收 400 万元税金,另外还靠对官营事业的拍卖处理来减轻财政的负担。

松方财政的纸币整理政策

松方正义还在任内务卿时,就曾针对大隈财政向太政官提出了题为“财政管窥概略”的整理纸币意见书。明治十四年十月,松方正义就任参议兼大藏卿后,立即将前一年九月以来的纸币整理事业纳入了正式轨道:(1)彻底紧缩政策。(2)控制年支出。(3)增收消费税。(4)着力回收纸币。(5) 增加正货的准备金。推行了所谓的松方财政。

日本银行的开业

早在明治四年吉田清成(萨藩留学生,在英美学习了 7 年)就在大藏省提议,按英国的英格兰银行为模式设立中央银行。但政府却采用了伊藤博文的提案,即按美国的国立银行制设立国立银行,从而成为日本银行制度的开端。大隈财政时期,先前的 5000 万元外债引入案,是设立中央银行、确立正币兑换制度的计划。松方大藏卿在推进纸币整理的同时,也着手整顿近代货币制度和信用体系。明治十五年六月制定了日本银行条例,同年十月开业, 吉原重俊(大藏少辅)为第一任总裁(敕任),富田铁之助(大藏大书记官, 第二任总裁)任副总裁(奏任)。日本银行负责处理国库金,从明治十八年五月起发行日本银行券,第二年开始兑换银币(银本位制)。在明治二十三年的恐慌中,日银对国立银行和普通银行进行产业贷款,从而占据了“银行中的银行”的地位。这样,到明治十八年不兑换纸币被注销,确立了兑换制度。

[扩张军备的预算] 由壬午事变而引出的扩张军备案,为准备对外作战,从明治十六年开始 8 年中军费计划总额达 6740 万元,增加的军费再加上警察费占年支出的 30%。明治十五~十八年的财源主要靠再度增加造酒税和烟草税,征收新税的同时也加重了国民的负担。

松方通货紧缩政策的影响

整理纸币招致通货紧缩的现象,物价和金利下落,公债价格恢复,输出增加,由入超转为出超。但通货紧缩的结果使经济陷入了萧条,中小工商业者相继破产,农民也因米和茧的价格下跌而破产,破产农民被迫沦为佃农。另一方面,地主和豪商兼并土地而变成大地主,农民阶层也发生了分化,有的成了不经营农业而靠地租为生的寄生地主。

[拍卖处理官营事业] 除军工厂外,对经营不振的官营工厂,于明治十三年十一月制定了工厂拍卖处理略则,因为条件与实情不合,明治十七年十月被废止。略则起草后拍卖处理案相继发生(例如,兵库造船所→川崎正藏)

(~明治二十九)。

居留地贸易和恢复商权运动

在和外国的贸易条约的修改没有完成之前,仍旧根据幕末以来的通商条约进行居留地贸易。外国商人的活动被限制在外国人居留地内,他们以日本的推销商和贸易商为对象,以有利的条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在此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商权的呼声,要求通过日本贸易商社之手直接进行输出。

[生丝货物保存所事件] 明治十四年九月,由横滨的生丝推销商设立的联合生丝货物保存所开业,外国商人与此相对抗成立了不买同盟,决心实现和日本内地的直接交易。而各地的货主也联合起来支援恢复商权的运动。最后,涉泽荣一、益田孝和外国人商业会议所会头协商的结果,同意废止货物保存所,直到推销商和货主也同意和解后,交易才又开始(明治十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