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
森文相的教育政策
在创设内阁制度、公布市町村制等健全行政机构、地方制度,以及筹备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教育政策也以实施立宪制为目标,制定了国家主义的教育体制。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明治十八·十二~二十二·二)废止了教育令(明治十二·九,十三·十二修改,十八·八再修改),公布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和各类学校的敕令,确定了学校体系的基础。同时提倡在学校中树立忠君爱国的风气,并且改革教育课程,实施了小、中、师范各类学校的教科书检定制(明治十九·五·十)。另外,为了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由体操传习所(明治十一·十~)培养体操教员,同时与修改征兵令相结合,采用军事体操训练法。森文相对这种作法给与了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以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另外,森为了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又倡导“学校经济”,所谓学校经济即不问智力、劳力和财力,只求适合于经济主义的有实效的教育。
[森文相遇刺] 森有礼按照自己的信念实行文教政策。青年西野文太郎则误认森是基督教徒,又轻信了毫无根据的谣言,说森在参拜伊势神宫时有不敬的行为,于是在宪法发布的当天(明治二十二·二·十一),便刺杀了森有礼,森在遇刺的第二天死去。随后递信大臣榎本武扬转任文部大臣(后藤入阁后就任了递信大臣)。
学校令
明治十九年三月二日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四月十日制定了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及诸学校通则,这些法令通称为学校令(~昭和二十二)。由此确立了以小学校为基础,推进高等教育系统和师范教育系统的复线型学校教育体系。
[帝国大学令] 帝国大学令第一条明确规定:“帝国大学需应国家之需要,以教授学术技艺以及研究深奥之学问为目的。”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即研究生院——译者注)和分科大学构成。所谓分科大学有法科大学、医科大学、工科大学、文科大学、理科大学,后又加进了农科大学(明治二十三·六)。这样组成的东京大学(明治十·四~)成为帝国大学,作为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高级官僚和各界的领导人物(明治三十年六月,京都帝国大学设立后, 成为东京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总长(敕任)相继为渡边洪基(明治十九·三~明治二十三·五)、加藤弘之(~明治二十六·三)、浜尾新(~明治三十·十一)。最初的学位,根据学位令(明治二十·五·二十一敕令)授与了 25 人(见表 29), 紧接着第二个月又授与中村正直等 25 人。①
[师范学校令] 培养教员,最初是小学校教员,接着培养中等学校的教员也成为当务之急。明治十四年八月,文部省制定了师范学校教则大纲,使师范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统一。师范学校令把“生徒应具有顺良、信爱、威重的气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后将“威重”改为“德性”。原则上各府县
① 夏目金之助(漱石)于明治四十四年拒绝了授与他的文学博士学位。
都要设置一所普通师范学校,东京师范学校则被当作高等师范学校(明治十九·四,第一任校长是中村正直)。对师范学校的学生实行的是供给制,免交学费,学生生活为全住宿制,并且要接受军事体操训练。
[中学校令] “中学校是希望就业或希望入高等学校者”必须要接受的教育(第一条),具有就职和升学二重性质,它分为高等中学校和普通中学校,从而形成了小学校→普通中学校→高等中学校→帝国大学的学校体制。高等中学校(2 年)是进入帝国大学的预备阶梯。与中学校令公布的同时,东京大学的预备学校被改成第一高等中学校。到明治二十年末为止,先后设立了第二(仙台)、第三(大阪→东都)、第四(金泽)、第五(熊本)和山口、鹿儿岛(造士馆)等各高等中学校、萨、长两藩也设立了一所高等中学校。明治二十七年六月,根据高等学校令,各高等中学校改成高等学校。 [小学校令] 小学校也分为普通、高等两种。原有小学校令(明治十
九·四)于明治二十三年被废止,接着又制定了新小学令
表 29 第一次学位授与(明治二十一年五月七日)
法学博士 |
医学博士 |
工学博士 |
文学博士 |
理学博士 |
---|---|---|---|---|
箕作麟祥东京 田尻稻次郎鹿儿岛○ 菊池武夫岩手 穗积陈重宇和岛 鸠山和夫 东京 |
池田谦斋东京 桥本纲常福井 三宅秀 东京○ 高木兼宽 宫 崎 木泽谦二 爱知○ |
松本庄一郎岐阜 古市公威姬路○ 原口要 岛原 长谷川芳之助唐津 志田林三郎 佐贺 |
小中村清矩东京○ 重野安绎 鹿儿岛○ 加藤弘之东京○ 岛田重礼新潟○ 外山正一 静冈○ |
伊藤圭介爱知 长井长义德岛 矢田部良吉东京○ 山川健次郎青森○ 菊池大麓 东京○ |
- 帝国大学在任人员。
(明治二十三·十),这个新小学令是伴随着地方自治制度的实施而产生的, 明治三十三年八月又作了全面的修改,4 年制普通小学校的义务教育由此确立起来。
[教育法令的敕令主义] 以明治二十三年十月根据敕令而制定的小学校令为先例,以后有关教育的基本法令,形成了不根据法律,而在原则上依据敕令制定的惯例。在教育立法方面排除了议会干预教育法令的敕令主义,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大战后的改革前。
教育敕语的发布
明治二十一年前后,府县知事中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提出了德育的要求,明治二十三年二月在地方长官会议上,要求榎本武扬文相(森的后任) 确定以德育为教育的基础。在此之前的政府内部,伊藤博文把政治和道德宗教加以区别,反对元田永孚和西村茂树的儒教主义教育理论。山县有朋曾为军人敕语的发布(明治十五)付出了很大努力,就任首相后又着手制定德育的方针。他在明治二十三年三月的建议中把教育作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 以及维护国家独立的对外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强调了“第一兵备,第二教育”的主张。同年五月,山县将他任内相时所信任的次官芳川显正(德岛)
代替榎本安置在文相位置上。最早的教育敕语草案由中村正直起草,但井上毅(法制局长官)建议要避免政治嫌疑、宗教色彩和有关哲学理论上的问题
(明治二十三·六)。后根据山县的请求,由井上毅着手草拟了敕语草案初稿后,山县又要求侍讲元田永孚进行修改。元田永孚在德育细目上做了修改, 而井上案中的“要时常重视国宪遵守国法”这类立宪式的文言被保留了下来。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阁议决定上请天皇裁决“关于德教的敕语”,二十五日重新誉写上奏,十月三十日公布的前夕改为“关于教育的敕语”。和军人敕语公布时一样,没有大臣的副署,在宫中由天皇亲手交给山县首相和芳川文相,由于是天皇亲自表明的意思,故作为超越法令的绝对规范传达给了国民。教育敕语中除忠孝之外还表明了普遍的道德规范,并强调了“一旦有缓急,必义勇奉公”的义务。
[祝祭日仪式的确定] 纪元节、天长节(明治六·一)等庆祝、祭祀日, 以教育敕语的发布为契机,明治二十四年六月,以文部省命令的形式制定了
《小学校祝日大祭日仪式规程》。规程规定了国家的纪元节、天长节等祝祭日在学校举行仪式时的内容和方法。此外,还向各学校分发了“御真影”(天皇和皇后的照片)以供礼拜;奉读教育敕语以及齐唱仪式歌曲;还有在升国旗的“旗日”里举行仪式。这一系列的活动,对进行国家主义教育和对国民的精神教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内村鉴三不敬事件] 明治二十四年一月九日,在第一高等中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基督教徒内村鉴三在朗读教育敕语之际,没有向“御真影”礼拜, 因而在当天被罢免了教师的职务。当时正是国粹主义抬头期间,井上円了(哲学馆创立者)提倡排斥耶稣教,改良佛教(《真理金针》明治十九、二十), 因此以内村鉴三不敬事件为契机,国家主义者和佛教徒攻击、排除基督教的呼声高涨起来,井上哲次郎(巽轩)在论文“教育和宗教的冲突”中,指出基督教和教育敕语的精神不相容。而井上的《敕语衍义》(明治二十四)从哲学角度奠定了教育敕语的基础,随后内容相同的有关教育敕语的注释书相继问世。田村直臣出版了《日本的新娘》(英文 1892),遭到日本基督教会内外的批判。
井上文相和实业教育
明治二十六年三月,井上毅就任文部大臣,他除提出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提倡建立伴随产业近代化的实业教育制度外,还着手对文教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二十七·八)。明治三十二年二月,公布了实业学校令和高等女学校令。①
① 明治四十四年当时的实业学校为 503 所,实业专门学校 20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