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日俄战争后的对外关系
日法协约和日俄协约
日俄战争带来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在欧洲,德英的对抗形势代替了俄英间的对立。德国和奥地利以及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1882~),与此相对应又出现了俄、法同盟(1894~),而英国除在远东结成了防备俄国的日、英同盟(1902~)外,当感觉到德国在近东的威胁后,又以英法协商(1904~) 的形式进行对抗。日俄战争后,俄国侵占满洲受阻,开始在巴尔干方面策划南下,结果招致与德奥的对立。此后,英国与俄国协商(1905.8),相互确认了势力范围,这样在英、法、俄之间又建立了友好关系(三国协商)。
[日法协约的确立] 日本和英法俄三国分别缔结了协约。法国曾经参加了三国干涉(1895),并在日俄战争中为俄国舰队的远征提供了方便,因此, 为了谋求对日关系的改善,1907 年(明治四十)借日本募集外债之机,推进了双方的交涉,同年五月在巴黎,高桥是清发行约 3 亿法朗的公债获得成功。六月十日由法国皮逊外相和栗野慎一郎驻法大使签署了日法协约。在这个协约中规定,两国尊重中国的独立、领土完整,承认机会均等主义。日本承认法国对法领印度支那的领土权和在广东、广西、云南的特殊权益,而法国也承认日本在满洲(福建在秘密文书中另行规定)的特殊利益。
[第一次日俄协约] 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虽然仍相互持有戒备心理(表33),但由于俄国国内革命运动激化,以及日本在战后经济上的困境,使两国都想回避战争,英法此时则在期待着与日俄接近。日法协约的确立也促成了《日俄协约》。伊藤统监提议,在对韩政策方面有必要得到俄国的同意, 本野一郎驻俄公使和伊斯保尔斯基俄国外相进行了交涉,于 1907 年(明治四十)7 月 30 日在彼得堡签署了承认中国独立、领土完整及两国机会均等的协议(协议由二条内容构成),和关于日本在满洲的利益范围以及有关朝鲜、蒙古问题的四条秘密协约,此外,还签署了由决定南北满洲分界线的追加条款构成的日俄协约,并相互承认日本把南满洲,俄国把北满洲作为各自的势力范围,以及日本对韩国的自由行动和俄国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在此之前已达成了第三次日韩协约(七·二十四),还缔结了确认日本的北洋渔业权的《日俄渔业条约》(法文)(七·二十八)。
表 33 想定敌国的变迁
年 代 月 日 |
事 项 |
想 定 敌 国 顺 序 |
备 考 |
||
---|---|---|---|---|---|
明治四·十二·二十 四 |
兵部的建议 |
俄国 |
山县有朋、河村纯义、 西乡从有道联名建议 |
||
明治七·七 |
宣战发令顺序条目 |
中国 |
台湾出兵(明七·五) 后~ |
||
明治十年代后半~二十年代 |
中国 |
俄国 |
壬 午 事 变 ( 明 十五·七)后~ |
||
明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 |
俄国 |
三国干涉( 明二十八·四)后~ |
|||
明治四十·四·十九 |
帝国国防方针 |
俄国 |
美国 |
德国 法国 |
八·八舰队案 |
大正七·六·二十九 |
帝国国防方针 (第一次改定) |
俄国 |
美国 |
中国* |
*明治四十四·五·十 三对中国作战计划 |
日英同盟的更新
朴茨茅斯媾和会议召开后不久,1905 年(明治三十八)8 月 12 日,日本更新了和英国的协约。第二次日英同盟是根据对第一次日英同盟的修改而形成的,第二次日英同盟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根据英国的要求,将同盟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印度,伴随着日俄协约和英俄协商的成立,日英同盟也就具备了以德国为对象的攻守同盟的性质。还没等到 10 年的期限,1911 年(明治四十四)7 月 13 日,根据对第二次日英同盟进行修改而延长的第三次日英同盟,把美国置于同盟的范围之外,由于日韩合并(1910.8),削除了与韩国关系的条款,并进一步将日英同盟延长了 10 年。以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四国协约缔结后(1921.12),决定废弃日英同盟,四国协约生效后(1923.8.7), 日英同盟即告终止。
[交换大使] 随着日本国际地位的上升,1905 年(明治三十八)5 月 12 日,日本驻英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林董公使成为第一任驻英大使。第二年一月继驻美、驻德公使馆之后驻法公使馆也升格为大使馆,1908 年(明治四十一)5 月驻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并分别交换了大使。①
日美移民问题的产生
东洋人向美国的移民中中国较早,1870 年以后美国加强了入国管理,由于从日本、朝鲜到美国的移住者逐年增加,从 1887 年(明治二十)起,美国开始出现排斥日本移民的运动,并日趋激烈起来。1898 年末,发生了在南太平洋铁路工事中日本民工被白人工人袭击事件。1900 年(明治三十三)8 月, 日本政府暂时中止了向北美、加拿大移民。②
① 在华公使升为大使馆较迟,至 1935 年才成立了大使馆。
② 在澳洲也根据白澳主义制定了限制移住法(1901.7),事实上禁止东洋人入国。在夏威夷,从 1885 年(明治十八)到 1894 年(明治二十七)之间,有官约移民近 29000 人,而 1894 年(明治二十七)~1899(明治三十二)年之间,私约移民约有 2 万人,1900 年起,美国在夏威夷颂布了领属制,契约移民被禁止,开始进入了自由移民期。1902 年,日本移民达 5 万人。由于榎本武扬外相的奖励,日本人还渡航移住到法领新喀里多尼亚岛(1892~),另外还向秘鲁(1898~)、巴西(1908~)等地移民,皇国殖民会社首先向
1902 年,中国移民被美国拒之于门外。日本移民因不接受美国的同化, 且以低工资勤奋劳动,直接威胁着白人工人的就职机会,于是由工会掀起了反对日本人入境运动,日俄战争中虽停止了反对运动,但媾和后的 1905 年
11 月,在 AFL(美国劳动总同盟)大会上仍做出了关于排日请愿的决议。
[日美绅士协定] 1906 年 11 月,旧金山市学务局做出了隔离日本学童的决定。排斥日本人的运动也波及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晚香坡),并发生了排斥同盟者袭击日本人的事件(1907.8)。为此,林董外相和奥布瑞恩驻日大使之间,从 1907 年 11 月开始到第二年 3 月,就限制对美移民问题,相互
之间通了 11 封信和备忘录,根据这个日美绅士协定,日本决定主动地把移民限制在定居农民范围之内(在得克萨斯州从事水稻农业,另外在加拿大也实施绅士协定的内容,只有夏威夷除外)。这以后送到美国的移民,以照片介绍结婚的妇女为多。后来,因再一次燃起加州排日运动,照片新娘遭到了指责,1920 年日本方面禁止了以照片介绍结婚的移民行动,但夏威夷和菲律宾仍不在禁止之列。
日美间的高平——路特协定
1908 年(明治四十一)11 月 30 日,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和美国路特国务卿交换了《关于太平洋方面的交换文书》,缔结了有关太平洋、中国的协定。根据协定,双方确认:(1)奖励日美两国商业的自由平稳发展。(2) 维持两国政策的现状并承认工商业方面的机会均等。(3)尊重相互的权益。
(4)承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5)如有侵害现状的事态发生两国要协商处置。日本明确表示不对夏威夷和菲律宾抱有野心,反过来又暗示美国应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权益。
日本在移民问题上接受了美国的方针后,加利福尼亚州议会又先后于1907 和 1909 年将禁止日本人土地所有权的法案提交国会讨论,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阻止了法案的通过。1911 年(明治四十四)第三次禁止法案虽也被塔夫特总统压下来了,但 1913 年(大正二)国会终于通过了排日土地法。围绕着移民问题,美国人从经济角度出发提出了黄祸论,而日本则不断充实海军力量,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有人论及未来的日美战争,1911 年美国人霍玛·李以《日美必战论》为题的著书在日本被翻译出版,以后类似的书相继出版,引起世人的关注。(见表 33)
围绕满铁的日美对立
哈里曼收买满洲铁路的计划失败后,美国驻奉天总领事斯德雷特又采取新的手法,企图将美国资本引入满洲,他制定了锦瑷铁路(锦州—瑷珲间) 建设计划(1907.4)和满洲借款案(1908.5),但都未能成功。1909 年塔夫特新总统用美元代替子弹展开了所谓的“美元外交”,积极推进美国的远东政策。哈里曼企图收买中东铁路,而随着他的去世,计划化为乌有(1909.9)。但塔夫特政权的诺克斯国务卿又重提受挫的计划,1909 年(明治四十二)11 月,他向各国提出了由日、俄、英、美、德、法等国共同遵守满洲铁路中立化的建议案。这是一个要求把日本的南满铁路和包括俄国的中东铁路在内的全部满洲铁路还给中国的提案,然而在此基础之上,要由上记 6 国收买,并
巴西的咖啡园送出了 790 名契约移民(明治四十一),以后基本上发展顺利,移民中也出现了成功者。
共同经营管理,以不使用于军事、政治目的。这一满铁中立化提案因日俄两国的反对(1910.1),加之英法也持反对态度,最后归于失败,美国的美元外交也受到了挫折。接着美国又挤进由英、德、法三国组成的湖广铁路借款团(1909.6),使之变成了对华 4 国借款团(1910.11),并因此形成与日俄
对抗的态势,但后来日俄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最终形成了 6 国借款团。
日俄关系的密切
俄国的克克福兹夫首相就中东铁路的前途问题,决定去远东旅行,原计划与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的会谈,也因伊藤的遇刺(1909.10)未能实现。美国国务卿诺克斯提出的满洲铁路中立化提案(1909.11),对在满洲拥有特殊权益的日俄两国来说是一个威胁。为此,日俄两国又缔结了新的协定。
[第二次日俄协定] 前一次缔结的日俄协定(1907.7)到 1910 年(明治四十三)7 月已整 3 年,7 月 4 日在俄国首都又缔结了第二次协定,日俄两国针对美国企图侵入满洲的提案结成了统一战线。根据这个协定,日俄再次开战的可能性几乎完全消除。
[第三次日俄协定] 针对四国借款团的组成,1912 年(明治四十五)7 月 8 日,仅就秘密条文缔结了第三次日俄协定。日俄两国在中国在辛亥革命
(1911.10)之际,以外蒙古宣布独立(1911.12)为契机,在内蒙古划定了东西界线,并相互承认各自的特殊利益。日俄两国的协调态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这个密约成立后不久,桂太郎和后藤新平率领若槻礼次郎(前大藏次官)等随员,经西伯利亚铁路前往欧洲访问,在俄国首都彼得堡会见了克克福兹夫首相(1912.7.22),并就日俄间的各个悬案进行了协商。前 3
次日俄协定加上后来的 1916 年 7 月的协定共计 4 次日俄协定,在俄国革命后
由苏维埃政权废弃,与此同时 4 次协定也被公布于世。
关税自主权的完全恢复
陆奥条约(明治三十二实施)的有效期是 12 年,小村外相在条约期满的前一年,向各缔约国提示了新条约案。不久与美国(明治四十四·二)及其他各国相继缔结了新条约。日本除列强各国的永久借地权还残存以外,关税自主权得到了完全的恢复,完成了对法权和税权条约的修改。在美国的呼吁下,日、美、英、俄四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腽肭兽(即海狗)的保护条约(1911.7)。次月,即明治四十四年八月在桂内阁总辞职的同时,小村寿太郎也离开了外相的位置,于十一月病逝。
围绕秘密输出武器的事件
明治后期,发生了日本秘密输出武器的事件,即在美、菲合并之后,与菲律宾独立运动相关联的布引丸事件(1899)和清朝末期在中国招致排日运动的第二辰丸事件(1908)。
[布引丸事件和菲律宾独立运动] 稍早一个时期,当时的菲律宾民族活动家李萨尔被菲律宾政府视为危险人物而被驱逐出国,流亡中于明治二十一年曾滞留日本(1888.2.28~4.13),后返回本国被处死刑(1896.12.30)。出洋旅行中的李萨尔同船的末广铁肠(重恭)写了一本以他为主人公的政治小说《南洋的大波澜》(明治二十四刊)。主张文言一致的山田美妙摘译了李萨尔的政治小说(Aguinaldo·Emilio)(明治三十六刊),并著述了《老
阿基诺》一书(明治三十五刊)。
美国向西班牙宣战后,日本宣布对美西战争(1898.4~12)采取局外中立态度。西班牙失败,将菲律宾让渡给了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阿基诺将军率领革命军进行了反抗,并派使者前往日本请求援助。明治三十二年布引丸载着支持独立运动的日本志愿者和武器从长崎出发,七月二十一日行至宁波海面因暴风雨而沉没。美国方面怀疑该船所载的武器是向菲律宾运送的, 为此,美国公使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日本政府强辩船载货物属德国商会所有,美国方面因得不到援助菲律宾的确凿证据,也只好不了了之。阿基诺于 1901 年(明治三十四)被美军抓获,第二年反抗运动被镇压下去。
[第二辰丸事件和排斥日货运动] 明治四十一年(1908)二月五日,在澳门海面日本船第二辰丸因船中堆积着中国商人订购的枪支弹药,被中国官府以武器秘密输出为由而捕获。日本政府令林权助驻中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但中国方面认为密输武器扰乱国内治安,没有作出让步。由于密输事实明白无误,日本方面又以侮辱日章旗(即太阳旗——译者注)为借口,派军舰前往谈判,三月十五日中国方面承认了对日本国旗的非礼行为,十九日中国军舰发炮 21 响以示道歉。清廷的软弱外交使中国民众感到激愤,于是一边批判清廷,一边在广东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高潮,并由此影响到从华南到东南亚的华侨,接着又波及到澳洲。这次排斥抵制日货运动给战后不景气的日本产业界以很大打击,并开了中国排日运动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