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修改条约交涉的挫折

井上案和修改条约预备会议

明治十二年九月根据寺岛案进行恢复税权的交涉失败后,井上馨就任外交卿,十三年七月向列国提出恢复一部分法权、税权的修改案,并响应英国公使提出的召开预备会议的建议,于明治十五年一月在外务省召开了修改条约预备会议。在四月五日第九次预备会议上,井上外务卿提出了“对遵从本国法权的外国人开放全部内地”的议案,第二十一次预备会后闭会(七·二十七),英国公使帕克斯转任驻中国公使(明治十六·八由东京启程),明治十七年三月新公使普兰克特到任。内阁制度确定后(明治十八·十二), 井上成了外务大臣,继续致力于修改条约的交涉。

[欧化政策] 伊藤首相、井上外相等人想让外国人意识到日本已经成为文明的国家,因而采用欧化政策。在井上的倡导下修建的鹿鸣馆(英国人康德尔设计,明治十六·十一开馆,东京,昭和十五解体)举办西洋式的宴会、舞会以及义卖会,上流社会的显贵淑女们充当了与外国人进行社交的角色。末松谦澄主倡由政界、财界、学者和戏剧界的守田勘弥、市川团十郎等人结成的戏剧改良会(十九·八)就是欧化政策的产物。坪内逍遥等虽加以反对, 但最终还是参与了文艺协会(明治三十九)倡导的新剧运动。

修改条约的正式会议

明治十九年五月一日,在外务省举行了第一次修改条约的会议,到明治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共举行了 26 次会议。井上在修改交涉之前召集外国顾问丹尼逊(美)、史特文斯(美)和 A·锡泊尔特(德)进行了准备,除丹尼逊以外,其他二人每次会议都出席了。会议是以明治十九年六月英德两国公使提出的称之为“英德案”的裁判管辖条约案为基础进行交涉的,二十年四月交涉结束。协议内容为:(1)“以泰西主义为准则”,即根据西洋规范编纂的法典,要事先译成英文取得外国的承认才能实施。(2)任用外国人裁判官,要让他们审理民事、刑事事件。(3)向外国人开放内地,并允许外国人与本国人杂居,承认所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等。这次达成的协议内容与协议要旨所希望的对等条约相距甚远。井上案中的外国人在内地杂居成了世人注目的问题。对此作出评论的著作和小册子相继出版发行。

[诺曼底顿号事件] 明治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在纪州海面英国船诺曼底顿号沉没,当时只救出了英国船员,23 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在神户的英国领事海事审判中,德拉克船长被宣判无罪(十一·九),引起了国民的愤怒。由于日本政府的告发,在横滨的英国领事裁判中,德拉克判处 3 个月的监禁

(十二·八)。为此,欧化政策遭到报纸等的指责和攻击,井上修改案也遭到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

对井上修改案的批判

法国的法律顾问波索纳德以前曾参与了有关修改条约的交涉,明治二十年六月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意见书,指出新条约案中所规定的在条约实施前接受法典的监查,实际意味着列国对日本立法权的干涉;而开放内地,将使以前仅限于居留地的危害波及到全国,所以说现行条约与旧条约相比有明显弊

端。小村寿太郎(外务省翻译局次长)向乾坤社同盟的杉浦重刚等泄露了条约案的内容,企图挑起反对运动。从欧洲考察归来的农商务大臣谷干城也于明治二十年七月,以长文意见书的形式批判了新条约案,主张修改条约的谈判应在立宪政治实施后根据公议舆论来进行,并于同月辞职(七·二十八)。

[井上外相的辞职] 明治二十年七月二十九日,井上外相不得已将修改条约会议无限延期的决定通告给列国,因没有让社会上一般人知道,故在野者继续攻击政府,九月十七日井上外相终于辞职,离开了自明治十二年九月就任外务卿以来长达 8 年的外交指导者的地位,伊藤暂时兼任了外相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