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羊、猪、骆驼和驯鹿,人亦能感染。发病后的临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形成水泡和溃烂。

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初期排出的毒量最大,毒力最强, 通常水泡上皮内含毒量最多,其次粪、尿、乳及呼出的气体,牲畜和畜产品调运,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交通工具、饲养工具、水源、饲料、草地以及人员的来往,甚至空气都可成为传播媒介,因此,本病传染性极强, 传播特快,常年发生,而且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流行,从而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偶蹄动物口蹄疫的潜伏期平均 2~4 天。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呈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特征性水疱与烂斑,但畜种不同,症状略有差别。患牛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达 40~41℃,继而在唇、齿龈、颊部、舌面及鼻镜等处出现蚕豆大至桃核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则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此时病畜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大量流涎。在蹄部趾间、蹄冠发生水疱,并很快破裂形成烂斑。当水疱、烂斑感染化脓,可能出现坏疽, 甚至引起蹄壳脱落。羊的症状与牛大致相同。猪以蹄部病变较为明显,严重者可导致蹄壳脱落,口鼻病变较轻。

人类感染本病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饮用生乳,经消化道及受损伤的皮肤粘膜而传染。人对口蹄疫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发病率比较低,只有当人感染了大量的病毒后,才有可能出现症状。人的潜伏期为 2~18 天,一般为 3~ 8 天。病人出现发热,精神不振、头痛、呕吐等。2~3 天后,口腔、唇、齿龈、舌及咽部发生水泡。指尖、指甲基部皮肤发生水泡较多见,有时也见于手掌、足趾、鼻孔周围和面部皮肤。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逐渐愈合。有的形成溃疡,但愈合快,不留疤痕。有的病人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四肢和背痛;有的咽喉病、吞咽困难、腹泻、低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