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生殖器官和关节为特征的地方性慢性传染病。以发生传染性流产为其临床特点。
布氏杆菌分为牛型、羊型、猪型三种。这三种类型布氏杆菌对人均能感染,其中感染羊型布氏杆菌后得病较重,猪型次之,牛型的最轻。
动物感染布氏杆菌病后,细菌首先在血液中生长繁殖,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肝、脾、全身淋巴结、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居留和继续繁殖,形成许多病变部位,并随着各器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环境等,当人们不注意消毒和防护时,最易造成感染。在动物全身性感染期间,其肉和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可使屠宰工人受到感染。羊毛和羊皮最容易带菌,对皮毛工人有极大的危险性。所以,对动物布氏杆菌病要加强预防,并采取积极的消灭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人类布氏杆菌病往往由于与患病动物接触,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食用未经消毒的病肉、乳及其制品而感染;也有吸入带菌的尘埃飞末经呼吸道而感染。
人感染布氏杆菌病后,其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 2~3 周,短者 3 天, 长者可达数月。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多为长期低热,发热时多汗,急性期大关节游走性疼痛、肝脾肿大、睾丸炎、滑膜囊炎、腱鞘炎、头痛、失眠、皮疹、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