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牛、羊,人也能感染。我国内蒙古、山东、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广东、辽宁等地有人体感染的报道。世界各地人体感染亦很普遍,但多呈散发性。

肝片吸虫是一种柳叶状大型吸虫,成熟的虫体长达 20~30 毫米,宽 8 毫米,扁平,黄褐色。急性感染时,可见肝脏肿大,包膜下有小点出血和曲折不规则的出血条纹(虫道),有时还可出现局部性腹膜炎。慢性病例,由于虫体在胆管中长期寄居,可导致胆管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和肝实质变性。受损害的胆管高度增厚和扩张,内含污秽的胆汁和吸虫。肝组织严重增生,导致肝硬化。

人的感染主要是食入生的或烹调不充分的污染的肝脏所致;另一种途径感染的是由于食入附着有囊蚴的生菱角或吃了未熟的芹菜或用收割水稻粘有

囊蚴的手指剥果皮或拿食物等感染发病。

片形吸虫病以牛、羊致病性较大,尤其是绵羊,当大量的囊蚴感染急性发作时,表现发热、腹痛、腹水、贫血、衰竭甚至死亡。大量的成虫感染时, 可出现慢性症状,表现消瘦、贫血和水肿,但食欲一般正常。牛的肝片吸虫除了在肝脏寄生外,其他部位也有寄生,多见于肺脏。

人的肝片吸虫病,急性时期,病人突然发热,体温波动于 38~40℃之间, 可持续 1~2 周。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同时还有肝、脾肿大,失眠、头昏等。一般在感染后 4 个月左右自行消退。急性期过后,转为慢性,主要表现贫血,并有黄疸。肝片吸虫也可寄生于肝以外的器官,常发部位有皮下、肺、眼、腹膜及膀胱等。有些地区,部分居民有生吃羊肝的习惯,羊胆管内的肝片吸虫可暂时在人体的咽喉附近粘膜寄生,引起局部充血、水肿,从而导致呼吸、吞咽困难,甚至于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