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家畜中常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例呈急性经过,表现为短期发热、黄疸、血尿、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
在自然条件下,猪、牛、羊、犬、骆驼、马、兔、猫以及禽都可感染, 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鼠类最易感染,且往往终身带菌。家畜中以猪感染率最高,带菌时间长,排菌量大,污染环境严重。因此,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是鼠类动物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各种带菌动物的尿液污染水源、土壤、食物、肉品、用具等,当人类接触这些污染物或处理病畜时就可以感染。感染途径主要是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传染。
动物感染后,体温升高、食欲不振、便秘、肌肉颤抖、贫血、水肿,继而发生黄疸和血尿,尿频而量少。口粘膜、鼻镜和耳颈部、乳房和外生殖器官的皮肤常发生坏死。胃肠机能障碍,机体消瘦。
人感染后,发病经过四个时期,潜伏期平均为 7~15 天;早期为 2~3 天,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晚期为 4~25 天,表现为出血、黄疸、肝肾功能衰竭和皮肤粘膜广泛性出血;后发症期,在急性期退热后 4~9 个月再次出现发热、眼葡萄膜炎与闭塞性脑动脉炎。我国把本病分为六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脑膜脑炎型、肾型、流感型和胃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