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模型
1752 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提出“物价——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这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其核心内容是,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能自动调节达到均衡状况,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建立在三个前提假设之上:
-
各国以黄金表示其货币价值,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比例依铸币平价而定。
-
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各国货币当局不能对其有限制。
-
各国发行的银行券或纸币要受该国黄金储备数量的限制。
这三条被称之为“竞赛规则”,只有各国中央银行严格遵循它,才有可
能保证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作。
具体地说,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引起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引起外汇储备减少,从而引起货币供给的减少和物价下跌。物价下跌,使本国商品竞争力提高,从而增加出口,减少了进口,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亦然。概括起来说可表示如下:
国际收支失衡→黄金流出入→外汇储备变动→货币供给变动→物价变动
→商品竞争力变动→进出口相应增减→国际收支均衡。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是自动的,并认为货币变动必然会引起物价的变动,实际隐含了旧的货币数量论成立的前提。同样,该理论承认商品价格的变动一定会导致其进出口收入的变化,实际也隐含了商品具有很高价格弹性的前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假设及两个隐含前提是保证休漠“物价—— 铸币流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但其在实际情况中却往往很难实现。例如, 各国政府为冲销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可能完全依照外汇储备的增减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尤其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各国政府也不甘听任黄金流失,而是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以保证一国一定的黄金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