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运行研究文库》
·总 序·
改革、开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开放经济意味着将本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比较利益优势,参加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曾经封闭过 30 多年的中国,经过 18 年以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为中心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顺利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迅速调整,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中国经济迸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进入 20 世纪末,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变。百方七国首脑会议、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首脑会议、东南亚经济合作联盟、南锤体经济联盟在国际贸易、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强劲的作用。经济发展区域化、经济制度多元化、经济政策协同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国,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怎样的方式切入国际经济,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中通过有效的能量交换,补充、壮大自己的实力,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繁荣昌盛呢?
在现代货币经济下,形形色色的国际经济交往,最终必将通过国际金融来实现。微观层次上,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国际技术往来、国际劳务合作的结算和融资手段,体现为国际资本流量、流程、流速各具特色、气势磅薄、循环往复、遍布全球的资本流。宏观层次上,国际金融是各国政府政治、经济、外交政策所欲争夺的焦点,谁能将资本流适时、适量地引入本国,谁就获得了超越国界的巨额资源和能量,就可以在世纪竞争中把握先机,拥有发展的主动权和外部环境。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不能成功地将资本流引入本国,即使没有因国际资本流的席卷而损失本国资源,仅仅依靠本国的资源谋求经济发展,必然相对落后,最终成为先进国家以邻为壑的牺牲品,难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残酷命运。
建国以后,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几十年来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了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探索,努力认识、把握国际金融活动规律,试图对关系我国生杀予夺大权的资本流因势利导,使我国在汹涌莫测的国际金融领域中趋利避害,为我国营造经济腾飞的外部环境。经过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勤勉工作,我国国际金融研究的重要意义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认同。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贸易和货币自由化速度的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张,国际收支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外部经济的发展与均衡状况开始愈益深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实践也随之向理论界提出了更加深邃的课题。
内外均衡是 21 世纪中国经济和金融研究的重点之一。内部均衡是指通过控制总需求水平而使本国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通货稳定的状态;外部均衡是指通过控制总需求水平而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当国际收支发展的规模已经足以影响内部经济和整个宏观经济均衡发展
时,内外均衡就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当然也就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鉴于 90 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显著影响,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内外均衡理论——机制——政策的研究,以实现我国金融研究向开放经济阶段的质的飞跃。但是这种研究无疑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充分发挥中青年学者的生机和学术潜力,1994 年开始在王传纶、周升业、陶湘教授的指导之下,由陈雨露等同志主持《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接合部问题》、《国际游资的经济影响》和《人民币汇率预测的数学模型》等课题的研究, 从国际金融角度研究内外均衡的机制和货币对策。参加课题资料整理、分析和报告写作的同志还有:涂永红、卢卓雄、曹江波、周文和、罗颖、戚容容、杨颖、毛健、姜雪峰、周向勇等。
在课题研究基础上,陈雨露、涂永红和卢卓雄等同志,又花费了两年时间,陆续写成《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运行研究文库》,融汇中外学者的研究之长,弘扬中国人民大学倡导的理论——机制——政策研究思路,注重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努力拓展金融研究新视野。
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金融图书编辑部的张也男同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以商家利润为重,积极促成了本文库的出版,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主 编
1997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