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率政策

汇率作为决定国内外货币的相对价值和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关键因素,其变动对整个国际收支状况起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各国均把汇率调整视为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谓汇率政策,又称外汇政策,指一国政府或金融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直接进行外汇买卖,从而达到影响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中央银行要实施汇率政策,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定数量的外汇平准基金,即由中央银行拨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基金。当国际收支发生短期性不平衡时,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调节外汇供求,影响汇率,推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最早是在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时开始采取汇率政策的。1931 年,英国最早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当时总金额为 1.5 亿英镑,1933 年增加了 1.5 亿英镑,1937 年又增加 2 亿英镑;1934

年,美国设立外汇稳定基金,总金额 20 亿美元,其目的是利于美国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收购英镑,阻止美元对英镑的汇价不断下跌,以确保美元价值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对国际收支状况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汇率政策措施,其后果往往大为不同。对国际收支顺差国家而言,外汇供大于求,外币汇价下跌,不利于该国出口。因此,中央银行往往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币,抛出本币,缓和外汇供求状况,以使外币汇率回升,以助于出口。但是它可能引起两个后果: 一是一国外汇储备更加增多,二是本币投放量增加,造成国内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逆差国家外汇需求大于供给,外币汇价上涨,本币贬值,使国际收支逆差缺口增大,因此,其中央银行往往采取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的措施, 但它也可能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该国外汇储备更加紧张,二是抛出外币,收入本币,将导致一国国内利率上升,不利于该国经济复苏。同时,对逆差国

家而言,其运用汇率政策至少还要受到两方而的限制:(1)逆差国家运用汇率政策干预汇价,其必要条件是拥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对国际收支逆差国家, 特别是长期存在逆差的国家而言,这往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逆差国拨出专门基金,在外汇市场上干预汇价,往往是纸上谈兵。(2)逆差国家往往对究竟应掌握多少外汇才算奏效把握不定,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汇价波动频繁时,即使逆差国家准备了一定数量的外汇,往往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且如果干预后不见效果,其后果更不堪设想。所以对国中央银行而言,实行汇率政策难度比较大,管理比较困难,需与其他政策配合使用。

一国利用汇率政策干预国际收支时,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是“弹性”问题。一国政府利用汇价政策,使一国货币贬值,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一国货币贬值后,该国商品出口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同时其外币价格却下降了,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却不一定增加。出口外汇收入到底是增还是减,取决于国际市场上对该国商品的需求弹性,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弹性值大于 1,则本币贬值会导致外汇收入的增加,否则出口收入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二是“时滞”问题。一般情况下,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有利于扩大出口,但由于经济变量作用存在着滞后效应,因此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供给不可能立刻作出反应,出口量不会马上增加,甚至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更加恶化,这样在贬值初期,出口收入可能会减少,这就是所谓的“J 曲线效应”。因此,在贬值初期,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不但很难得到改善, 而且可能趋于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趋于好转。

三是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国货币汇率下降能否起到减少贸易逆差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程度。如果该国紧接着汇率下降就出现与汇率下降幅度大体一致的物价上涨,则汇率变动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只有在汇率的下降幅度超过国内外物价上涨幅度的情况下,才使国际收支逆差规模的缩小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