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将几种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模型综合起来,以便从整体上全面说服一国内外均衡的理论。
国际收支均衡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和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等几种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的各自缺陷密切相关。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始于 30 年代和 40 年代,其优点在于它能成功地说明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差额,必须视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定。它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对贸易收支作研究,侧重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一种局部均衡的分析。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弥补了弹性分析法的不足,它运用凯恩斯理论提出通过改变吸收或收入来改善国际收支,是符合当时需要的,但是它的重要缺陷在于未考虑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货币分析法盛行于70 年代,它强调货币供求是否相等是国际收支均衡与否的根本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调节货币供求来调节国际收支,它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短期内国际收支的影响,并过份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由于各种理论各有利弊,就需要一个更为包容更为广泛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将此综合起来考察,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法就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尝示。
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法的核心是建立 IS−LM−BP 模型,它认为,国际收支与其他所有宏观变量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其图形具体如图 8—2 所示。
其中横轴代表实际国民收入,纵轴代表实际利率,IS 曲线代表商品市场均衡点的轨迹,呈右下方倾斜;LM 曲线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呈右上方倾斜; BP 曲线代表国际收支均衡点的轨迹,呈右上方倾斜,理由是,收入的增加会导致经常项目恶化,但却能被国内利率上升所抵消,利率上升吸引资本流入, 从而保持国际收支均衡。
为了同时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金融当局有必要使用政策配合方法,使 IS-LM 曲线通过一般均衡点。实现国内外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的全面均衡,需要采取两个步骤:一是政府当局把货币供给确定在一个适当水平, 使 LM 曲线通过一般均衡点 F;二是把政府支出确定在一个适当水平,使 IS 曲线也通过一般均衡点 F。例如在点 A,国际收支达到均衡,政府可以提高利率,在高利率下吸引资本流入,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同时,政府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以便在高利率情形下恢复外部平衡。
如果不考虑资本流动,则 BP 线呈垂直状态,因为在此情况下利率对国际收支不存在影响,这样即使政策配合也不可能同时达到内外部均衡,因为此时内部平衡线与外部平衡线是两条平行直线。这时就需要采取吸收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和转换政策,如汇率调节、直接管制等政策的配合,来促使外部平衡线的移动。
总之,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法试图将各种理论结合起来,以全面反映国际收支问题,它强调各种理论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研究一国的政策配合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一国可能遇到以下几种情形,因此可以采取针对性政策。
-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
-
内部平衡和外部不平衡。这可以通过汇率或利率的调整,使对外贸易收支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等于零,从而达到消除外部不平衡的目标。
-
内部不平衡和外部平衡。这主要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从而消除内部不平衡。
-
内部不平衡和外部不平衡。解决方法主要有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同时实行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从而消除衰退和逆差并存的局面;用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减少资本流入的方法,来对付衰退和逆差并存的局面;
用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和吸引资本流入的方法来消除膨胀和逆差并存的局面;用压缩财政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同时使货币升值以增加进口的方法来对付顺差和膨胀并存的局面。总之,各国在开放经济中应采取实行国内需求管理和对外政策的协调,以维持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并以此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
但是一般均衡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它过于理想化的结果,反而使实际中难以实现。比如它假设的内外均衡具有暂时性,现实中无法达到;精致的模型难以分析实际中复杂的因素;各国政策的制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还取决于政治因素,所以诸如大幅度削减开支,提高利率等都往往难以做到。其次,一般均衡分析法将国际资本流动仅仅归于利差原因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资本流动除了利率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套汇目的、安全因素等原因,尤其当今国际游资数量巨大,规模空前,流动频繁,更使资本流动问题复杂化。总之,在错综复杂的开放经济条件下,要保持内外均衡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