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欧洲货币体系发展及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的近阶段目标是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稳定,但其最终目标仍是使欧洲达到政治、经济和货币的统一。在欧洲货币体系下,各成员国之间及其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的汇率波动保持在一定幅度之内,其实就隐含着各国之间的货币金融政策协调,而同时也意味着若要达到经济上或政治上的统一,每个会员国须放弃一些主权。

1991 年 12 月,欧共体各国首脑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协议,同意向欧洲货币联盟方向发展,并决定了欧洲经济与政治联盟的时间表,同意在1994 年 1 月 1 日建立一个欧洲货币机构以协调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在 1997

年 1 月 7 日建立欧洲中央银行,1999 年 1 月 1 日发行欧洲单一货币。此外, 各成员国同意,未来加入欧洲联盟的国家须通过以下四个考验:(1)汇率在两年内保持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幅度之内;(2)其通货膨胀率不能高出三个通货膨胀率最低成员国的 1.5 个百分点;(3)长期利率不能高出三个最低通货膨胀率国家平均利率的 2 个百分点;(4)总的政府赤字不超过 GDP 的 3%,公共债务与国内总产值比率应低于 60%。

签约的各会员国希望依此协议来使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但是,签订该协议时,仅有两个国家能完全符合以上四个标准。

1992 年 2 月,欧共体各成员国又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行了一些修改, 但过程并不顺利。修改后的内容是:(1)各成员国应互相固定汇率,并打算使用欧洲货币单位为统一货币;(2)实行单一的金融、外汇政策以稳定物价;(3) 遵守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则,支持欧洲经济共同发展。

欧洲货币体系现在的进展很不顺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各国货币尤其是一些弱国货币很难在规定的幅度内波动,导致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出现大规模震荡,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以稳定汇率机制。

1.1992 年汇率体系危机

1992 年 9 月 14 日,意大利里拉宣布贬值 7%,欧洲货币体系开始陷入成

立 13 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在国际外汇市场英镑和里拉的大量抛售下,英镑和里拉先后宣布退出汇率机制,西班牙比塞塔贬值 5%,法国法郎、爱尔兰镑等在市场投机力量冲击下,均跌破汇率机制允许的波幅下限。欧洲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但是效果甚微。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1)一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权。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但货币政策却以德国为龙头。德国为了抑制统一引起的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利率,致使其他成员国经济衰退。(2) 汇率机制本身愈来愈缺乏灵活性。各成员国不能根据本国经济与国际收支状况调整汇率,造成一些国家的货币汇率高估严重和市场对这些货币贬值的预期而加强投机。(3) 由于国际游资巨大,中央银行的干预规模不足。(4) 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缺乏协调。全球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趋向意味着货币政策越来越依赖于汇率和利率等市场变量,容易引起以邻为壑的政策。德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水平,使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无法配合,最终导致危机。

这次货币危机造成各国货币动荡,对经济共同体事业增加了不确定性, 阻碍了经济增长。因此,英国和意大利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后,开始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欧洲各国的货币政策逐渐调整方向以稳定汇率机制。

2.1993 年欧洲货币危机

1993 年 7 月底欧洲再次发生货币危机。向来居于欧洲货币领导地位的德国马克,对日元及美元均大幅贬值,而法国法郎却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两德统一后,德国为重建东德,财政负担沉重, 经济增长率降低,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利率水平也保持在高位。而欧洲其他各国相继出现经济难题,经济衰退,它们希望能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回升, 这就与德国的高利率政策产生较尖锐的矛盾。欧洲货币体系要保持其稳定的汇率机制,其他成员国就必须保持作为轴心的马克的利率水平,否则其他货币便会被市场抛售而使汇价下滑。最后,各国不得不出于自身利益,准备采取政策以实现本国目标。1992 年 9 月份,英镑和里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是欧洲货币体系受到的一次严重打击。1993 年 7 月份,由于法德利率水平差额一直没有改观,最终导致法郎受到市场的猛烈冲击。

欧洲货币体系各成员国经过协商,最后对本次危机的解决办法是:除了德国马克与荷兰盾仍维持在原先的 2.25%的汇率波动幅度之内以外,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扩展到上下 15%。因而,实践上欧洲货币体系的固定汇率机制已大打折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终于导引了汇率机制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