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分析
国际资本,从其表现形式分为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银行金融资本,尤以金融资本为主。国际资本流动的载体分别为商品、技术和资金,国际资本流动就表现为商品输出(或输入)、技术转让(或引进)、以及银行资本输出(或输入)三方面的内容。因为国际资本的实质是国内储蓄的“流出”, 所以从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的相互关系角度看,国际资本流动又可分为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的相互转化和国际资本在各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移动两个方面。资本在各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移动表面上似乎与国内资本流动没有关系, 但实际上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世界资本运动中,国内资本流动是根本原因和动力,带动了国际资本的移动,也决定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反过来,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对国内资本流动带来一定的影响。世界资本的流动方向可用图 1-4 来表示。
以往考察国际资本流动,往往从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角度,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这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考察是有益的。但是, 对于当今金融日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再从以往的角度来考察,恐怕很难透视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规律和一般特点。
若从国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双重的特性:既有作为国内资本流动的延伸,与国内资本流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特性;又有国际资本流动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范畴而相对独立运
动的特性,有着自身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一)作为国内资本流动延伸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来源于国内资本,国内资本是国际资本的出发点和最终回归点,国内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国际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引致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供给流动和需求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各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利率和国内金融资本的利率趋于一致。所以,国际资本流动首先表现出与国内资本流动的不可分割性,二者息息相关。
- 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发达国家扮演了国际资本的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尽管某些国家在某些时候也会对国际资本产生一定规模的需求。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其资本发达,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战”前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六、七十年代后的德国、日本及瑞士都是重要的国际资本供给国。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的供给包括银行资本、国家资本、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种形式,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
- 银行资本的对外贷款。银行贷款受利率驱使,投向利率较高的地方,
但对银行的借款希望在利率较低的时候,这是一般规律。银行资本对外输出, 一方面是资本“过剩”的缘故;另一方面,当国内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引起利率的下降,若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大,从而会刺激投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利率下降到资金的供求恢复均衡为止。如果是这样,国内“过剩” 的资本会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吸收,这种国内资本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就会使发达国家不会有“过剩”的资本,不会对国际资本产生供给。而问题是,在开放的资本市场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国内过剩资本的输出,阻止了均衡利率的继续下降,抑制了对国内资本的需求,从而使这部分资本真正成为过剩的资本,就表现为银行资本对外贷款。但是,银行资本的对外输出不是无限的,当资本输出扩大到国内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力量对比使国内利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仅抑制了国内投资,同时因高利率而使本币的高汇率阻碍出口时,国家就会采取限制资本输出的措施。反之,如果不会带来这些方面的影响,那么资本输出就是自由的。
以上分析是基于市场力量使国内利率和本币汇率升高,从而抑制投资, 使出口受阻。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国内利率水平相对于国内产业利润率而言有些偏高,但对世界平均利率水平仍有些偏低,资本输出仍有扩大的趋势, 国家才采取限制资本输出的措施。但是在某些时候,发达国家也会采取高利率伴以高汇率(本币汇率)的政策。使国内利率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利率水平,吸引国际资本向本国移动,这就会产生对国际资本的需求。
- 政府贷款与借款。这种贷款分为技术援助贷款和财政贷款,出口信贷也具有这种性质。政府贷款是一种政治性贷款,同时受本国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当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比较好时,政府贷款及捐赠会扩大;
当本国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紧张时,就会通过“贷款协议”直接向外国政府借款,或通过发行国债,向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借款,当国债被外国投资者购买时,实际上是对国际资本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对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等,以股本、捐赠或债券融资等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国际资本,从而使上述组织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集散地。这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企业资本输出入。企业资本即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输出入来自于战后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和购股的方式输出资本。“二战”后,马克思曾指出的那种工业国与农业国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新形式,发达国家将技术水平低、耗费资源、耗费人力、产量低、利润小、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输出资本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①劳动生产率相同条件下劳动力价格高低的比较;②国内资本的“过剩”程度;③原材料对工业制造的重要性;④本币汇价是否有利;⑤对环境的污染;⑥国家的鼓励政策。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资本输出很少,主要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资本输出入。
- 社会资本的投资。社会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较为复杂,而且往往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利率和汇率的差异直接造成的。发达国家有时制定限制资本流出、鼓励资本流入的政策;有的国家在有些时候制定措施,限制资本流入、鼓励资本流出。而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本流动大多采取放松管制的措施,有些发展中国家仍对资本输出实行严格管制。
- 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将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简单地归结为只对国际资本的单纯需求,就像将发达国家资本流动的特点归纳为只对国际资本的单纯供给一样, 都是片面的。发达国家除了对国际资本的供给外,也还有需求;发展中国家除了对国际资本的需求外,也还有供给。不过,发达国家国际资本供给是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需求却是主要的。
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后,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要有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资本的历史积累和现期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借入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的缺口。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需求的长期性和巨额性。所以说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需求性是其主要特征。
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需求与供给,分以下几种情况:
-
战后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接受前苏联的支援,资本主义阵营接受美国的支援。
-
70 年代,亚洲及拉美国家积极利用外资。
-
80
年代后,情况比较复杂,表现为:拉美债务国资本(包括还外债本息)流出规模激增;亚洲“四小龙”对亚太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中国、东盟及印度等国家大量利用外资;非洲一些国家接受传统宗主国或友好国家的资本,比如法国、中国等;前苏联、东欧地区国家,依赖西方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本;中东石油输出国“石油美元”的输出。
(二)国际资本在各个国际金融中心间的移动
国际资本在各个国际金融中心间的迅速移动,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最重要的现象。
从国际资本移动的机理分析,有以下特征:
-
国际资本在欧美之间的移动,成为主要的渠道。这是以这些地区发达的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庞大的经济规模、金融管制的放宽与自由化、银行的国际化为基础,以及欧美之间的资金互补需求的牵引而造成的。
-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金融政策成为推动这种移动的主要动力。当
美国推行紧张或宽松的经济与货币政策时,就会牵引着国际资本向美国输入或从美国输出。而德国、英国及日本的货币政策,会对欧、亚洲局部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
国际资本移动对利率和汇率的变化特别敏感。由于利率的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变动,都会引起该地区国际证券市场行市的起伏,吸引资本在该地区的进出。由于汇价的变化,特别是主要货币间比价的变动,造成国际外汇市场汇价的失衡,使得国际投机资本对某种货币的大量抛补。国际资本就在不断替换的载体工具和货币形态中进行快速移动。而德、美、日三国利率水平的调整和三国货币间比价的变动成为国际资本移动的最主要的指示器。
-
由于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使国际资本移动更加便利。这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交易者各种不同的交易要求的同时,使国际金融交易达到空前的规模,国际资本日益“虚拟化”,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不可避免地引起经常性金融动荡。
-
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和新兴离岸市场的发展,使国际资本移动进一步跨越了地区的限制和有关国际货币管理当局的管制。资本跳出“国”
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流动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现象, 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点。
-
世界性经济扩张或衰退,对国际资本的流动产生影响。当世界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大量的产业资本溢出,成为虚拟资本,加入到国际资本的行列,国际资本到处寻找可投机的对象。而世界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又会使部分国际资本转化为国内资本。这可能减少国际资本移动的规模,但会使移动的速度加快。
-
国际资本除了在欧、美(北美)间流动外,还在拉美和亚洲市场游荡,
这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外汇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直至货币制度产生激烈的冲击。这是发展中国家应该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