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实践的考察
§9.1 国际资本流动与世界国际收支状况一、国际资本与世界国际收支状况
我们知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往往难以实现。事实上,一国的国际收支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或是顺差,或是逆差。由于一国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全面记录,因此一国国际收支均衡,必然波及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虽然从全球整体来看,顺、逆差抵消,国际收支总差额为零,但具体每个国家则或是顺差或是逆差。这一节研究全球国际收支状况,主要是想说明在哪些阶段哪些国家是顺差,哪些国家是逆差,并由此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形成顺差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其对消除顺、逆差又将产生何种影响。
如前所述,世界的国际收支状况长期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在这里,我们根据不均衡的起因与性质,将全球性国际收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70 年代以前,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贸易不均衡状态;第二个
阶段是 70 年代至 80 年代,由于两次世界性的石油提价而造成的发达国家、石油输出国与非产油发展中国家之间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均衡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以国际债务危机为特征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均衡状况。从三个阶段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国际资本流动对全球国际收支状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阶段止于 70 年代。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贸易结构、价格结构和货币结构,因此一直保持着发达国家为顺差国,发展中国家为逆差国的格局。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以出口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原始的、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 往往成为工业国生产农产品、矿产品的附庸,贸易条件恶劣,并且受制于发达国家。在这个时期,国际金融市场还未充分发育,国际间资本流动比较少, 即使有少量的国际资本的转移,也以流向发达国家的产业部门为主。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赤字很大,又无法获得资本流入来补偿,国际收支经常地处于一种逆差状态,反之,工业国则处于顺差状态。
第二阶段起止于 70 年代初与 80 年代初,以“石油输出国顺差,石油消费国逆差”为特征。70 年代,石油取代了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长期以来,西方各国依靠中东等地的廉价石油,建立起主要以石油为能源的产业结构。美国、西欧、日本产油不到世界的 20%,而它们的石油消费却占世界总量的 70%;1973 年,西欧国家 98%的石油依赖进口供应,日本更是高达 99.7%,世界原油生产一直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1960 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加强联合,同西方石油公司斗争,以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70 年代初,美元的贬值及西方工业国制成品的价格上涨使第三世界产油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73 年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纷纷拿起石油武器,进行斗争。将油价大幅度提高,石油标价由每桶 3.01 美元升至 5.11
美元。1974 年 1 月,再度升至 11.65 美元,两个月时间内,油价升高四倍。
随着油价的大幅度上升,石油输出国经常性项目产生巨额盈余,1974 年达 683亿美元,这就是所谓“石油美元”。紧接着,由于西方国家通货膨胀严重, 到 1978 年底,石油实际价格有所回跌,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项目盈余迅速减
少。1979 年 1 月 1 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再次提高油价,每桶油价定为 14.3
美元,以后持续上升,直至每桶 34 美元。石油价格上涨,震动了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从而获得大量石油美元,经常项目额盈余,而石油消费国家,包括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与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则因石油进口价格上涨而蒙受了巨大损失,经常性项目出现程度不等的逆差,这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顺差,发展中国家逆差”的态势。
从 60 年代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逐渐兴起,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欧洲货币市场中国际资本的流动与转移, 为最终调节和平衡第二阶段的全球国际收支不均衡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常项目的巨大差额往往要依靠资本项目的流动来弥补:一方面,对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而言,出口收入大大增加,国际收支出现巨额盈余,这些国家一方面利用雄厚的石油资金,扩大国内投资,一方面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石油输出国组织将近 1/3 的石油美元存放于欧洲货币市场,以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石油消费国因石油提价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工业国因其对石油进口依赖性相当大,因此不得不一方面增加石油支出,一方面削减国内开支,调整产业结构,并且由于石油消费国对石油需求弹性相当小,所以一些国家的汇率贬值政策也无助于消除如此巨大的赤字, 缓和尖锐的国际收支支付矛盾。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虽然对石油的消费相对于发达国家为少,但由于存在不平等的贸易结构,由此他们在承受石油涨价的痛苦之外,还要承受发达国家趁机转嫁的通货膨胀与油价上涨等负担。因此非产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出口值下降,进口值减少及国内生产总值萎缩的现象。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都迫切希望石油美元回流, 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将石油美元以投资或贷款形式,投放到石油消费国,以资本流入弥补他们的经常项目逆差。
欧洲货币市场起了巨大的作用。欧洲货币市场吸收了近千亿的石油美元后,通过该市场流向世界各地,欧洲货币市场不但有助于石油美元按各国的需要,回流到石油消费国,而且缓和了因石油价上涨而加剧的支付困难,使世界经济避免了更严重的衰退和动荡。
1980 年夏天,世界石油市场开始出现石油过剩现象,石油价格下跌至每桶 29 美元。据 IMF 估计,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支付顺差 1982 年将不超过 250 亿美元,这宣告着全球国际收支不均衡状况第二阶段的结束。
第三阶段始于 80 年代,以 1982 年 8 月巴西无力按期偿还外债及利息为始点的国际债务危机,标志着全球国际收支不均衡进入第三个阶段。石油输出国货币的“再循环过程”行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国的顺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严重逆差”。
在 70 年代的石油涨价冲击中,西方国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由于石油美元的回流,这些国家得以相应调整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生产已逐渐恢复。80 年代初,石油价格回落后,西方各国获得了进一步缓和的机会,到 1982 年左右,都相继走出了危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状况出现好转,通货膨胀缓和,利率下降,国民经济增长逐步回复。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拉美与非洲国家而言,一方面在石油涨价期间,由于贸易结构等原因,国际收支一直存在巨额逆差;一方面由于西方转嫁危机等原因,国内生产相对萎缩,无法很好地调整产业结构,兼之一些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70 年代以来,一直依赖借外债来平衡国际收支,
在国内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借来的外债往往不是投资于创汇部门,而是投资于非贸易部门,甚至被直接用于消费。结果到 80 年代,这些国家外债偿还率已接近或超过“危险点”,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虽然 1983 年油价下跌,但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所以无助于这些国家的债务缓和。
一些石油输出国在第一次世界石油提价中达到了黄金时期,滚滚石油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种依赖石油生产和出口的经济结构,实质是脆弱的。并且在石油美元的投资运用中,这些国家暴露出体制上致命的弱点。一些国家在石油涨价期间,纷纷利用石油收入扩大国内投资,但往往投资效益不高,呈现过热势头,石油收入的相当部分还被用于转移支付和补贴,以鼓励消费,过度的消费引起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由于消费的刚性,当石油跌价,外部环境不利于这些国家时,他们往往不愿意经历痛苦的紧缩。从 70 年代中后期起,一些国家就不得不依靠举外债来维持必要的进口,以满足国内膨胀的需求。1982 年后,在油价持续下跌,石油出口不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高扬的多重打击下,一些石油输出国也同样陷入国际债务危机的漩涡。
以 1982 年巴西宣布无力偿付外债为标志,出现了全球性的债务危机。产生全球性债务危机,固然发展中债务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间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张,巨额资本的东奔西走亦起了相当的推波助澜作用。在 70 年代,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比较丰富,因此借款条件相对宽松、灵活, 国际金融市场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标,疏于调查借款人的资信和偿还能力, 盲目贷款,结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尤其到了 80 年代中后期,油价上涨造成债务负担正逐渐褪色,而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普遍采用浮动汇率计算债务,并且国际债务的期限缩短,使债务国更易受利率上升和商业银行突然撒消支持行动的影响,债务国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重了。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和衰退所带来的资金充斥,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浪潮叠起,巨额短期资本移动加剧,导致汇率的激烈波动,给发展中国家也造成了严重的风险伤害。
从债务发展情况看,债务危机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它牵涉到石油输出国,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及东欧国家,而主要集中于拉美一些国家。西欧部分国家也有一些债务,但由于其经济实力较强,不会酿成一场危机,由于债务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避免连锁反映,已与各国政府和国际银行联合行动,共同讨论解决办法,目前已制定的一揽子计划中,包括重新安排债务、推迟还本付息的贝克计划、布雷迪计划和日本资金回流计划等等。
但是国际债务问题的一揽子计划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因为这些零星的技术处理方法,只是一时缓解矛盾,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国际债务显示出周期性质,当借款国经济情况良好时,就容易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贷款;当借款国出口前景恶化时,外资来源就急剧紧缩,国际金融市场断绝贷款,加深了它们的危机,妨碍了它们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而债务危机的困难,又进一步增加了它们获得贷款的困难。
所以说,债务问题不仅是简单的金融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需要各国采取协调行动。一方面实行发展经济的政策,合理分摊,消化债务负担;一方面把债务问题同长期发展问题一并考虑,共同协调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将
国际金融的长期稳定作为奋斗目标,下面分析各国协同管理国际金融市场, 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