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

§8.1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渊源一、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端

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早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无所谓专门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方法, 因为当时各国的国际收支是自发地进行调节的。根据休谟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会引起黄金的自由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重新平衡,具体地说,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引起黄金的流动,而黄金的流动又会引起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化,从而使商品的输出入发生相应增减, 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但该调节机制的存在须依赖于两个前提:

  1. 物价与铸币流动机制平衡地发生作用并自动地保持平衡。

  2. 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遵守“比赛规则”,让黄金流动对国内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资本往来日益增多,国际收支规模也随之扩大,范围拓广,逐渐引起西方各国政府的关注。

另一方面由于一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随后的经济大危机,又使金汇

兑本位制无法维持,各国纷纷实行信用货币制度,并且越来越不愿意遵守金本位制下的“比赛规则”,对世界贸易与汇率横加干预。“二战”的爆发, 使这种干预达到顶峰。“二战”之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遭到巨大破坏, 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与国内经济问题都相当尖锐,各国继续对国际收支采取种种干预调节措施,以期一方面扩大本国对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平衡本国国际收支;另一方面企图通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和干预,将国内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国外。

在此背景下,各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