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亦即梨俱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的军事民主制时代。

公元前二千年代上半叶,居住在里海周围以至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大举向外移民。①一支向西南进入伊朗高原,其中有些又继续西进,闯入两河流域、希腊和意大利半岛,有些还南下进入埃及,劫掠了这些文明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向东南的一支则穿过今伊朗和阿富汗,过兴都库什山口,于公元前 1500 年前后,移进印度河河谷。

这些侵入印度河谷的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末期的游牧部落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他们带着他们的战车、人马、畜群、食物和供奉的神龛,一股接一股地涌进印度河谷。他们劫掠并占领土著居民的城镇和农业地区,与原来的土著居民发生了激烈战争。他们称土著居民为“达萨”(或“达休”),把达萨说成是黑皮肤的,没有鼻子或鼻子扁平的,说邪恶语言的人。很显然,在外表上他们与土著居民有着很大的区别。整个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对达萨进行了不断的战争。《梨俱吠陀》中提到他们须应付敌人“一百个有柱子的堡垒”,歌颂他们的战神因陀罗是“城市的摧毁者”。先前的居民或遭杀戮,或被赶走,或被奴役。

最初进入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以畜牧业为主,驯养的家畜有牛、马、羊等。牲畜是雅利安人的重要财产,他们常常以牛马的头数作为财产的计算单位。后来进入定居以后,他们又从当地居民那里学会了木犁牛耕,人工灌溉。当时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大麦。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也开始出现, 主要的方式是以物易物,不过牛也开始成为交换的媒介物。例如《梨俱吠陀》中曾经说到,有一位哲人准备以十头牛的价格出卖他的因陀罗神像。另一处又说到一位哲人,他的因陀罗神像就是给一百头、一千头牛也不卖。

雅利安人初到印度的时候,还过着氏族部落生活,不过已开始走向解体。每个部落包括若干个村落,这种村落古代印度人称之为“哥罗摩”,村长叫做“哥罗摩尼”。每个村落由许多父权制大家庭组成。氏族、部落组织有种种会议,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叫做“维达塔”,这个会议由全体部落成员参加,

① 希罗多德对巴比伦城有长篇叙述。见《历史》,Ⅰ,178 及以下。

① 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年代,说法不一。此据《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 年版,第 9 卷,“印度次大陆”条。

它主要负责战利品的分配,主管军事和宗教祭祀,还选举祭司。维达塔会议在早期吠陀时曾经很盛行,到后期吠陀时代就衰落了。早期吠陀时代,还有两种会议,一种叫萨巴,一种叫萨米提。萨巴可能是部落的长老会议,由部落中少数上层分子即长老们组成。萨米提是部落的民众大会,由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组成。它们与军事首领“罗阇”一起构成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主要权力机构。

战争频繁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早期吠陀时代的战争,一开始主要是在雅利安人与“达萨”之间进行的。后来,在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也不断发生掠夺财富和争夺地盘的战争,而且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梨俱吠陀》中所描写的十王之战以及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所描述的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都是典型的例子。不断的战争给僧俗贵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①“罗阇” 的权势也得到了提高;①随着贵族财富拥有量的增多以及罗阇权力的增大,原先经济上平均、政治上平等的氏族社会已经出现了裂痕,作为等级制度的瓦尔那制度(汉译种姓制度)萌芽了。①国家的出现也只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