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

一 前氏族公社

公社组织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如同人类体质进化的过程一样,人类在社会进化方面也有一个逐渐克服动物式本能而不断走向自觉的过程。

但因早期人类社会留下的遗迹太少,目前人类对氏族公社以前的社会组织状况实际上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一个非确定性的术语——前氏族公社加以概括。它起于能人时期,止于氏族的出现,持续时间至少应在百万年以上。

由于早期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食物短缺,死亡率很高,前氏族公社不可能有很大的规模。北京猿人的公社大概不会超过几十人。国外学者根据远古人类居住地的规模和一次猎获动物的数量,估计一个公社人口在 30—100 人之间。早期人类还没有分节语,思维也很原始,因此从动物群体继承过来的优势原则还起作用,决定着公社首领的产生。人们肯定有类似动物群体中的简单劳动分工与协作,实行公有制,猎取或采集到的消费资料归集体所有, 由集体成员共同分享。为了维持集体的存在和种的延续,公社必须抑制人们的纯生物本能,形成一些严格的禁忌,如财产公有、平均分配、劳动分工、奖勤罚懒等规范。

对于早期人类的婚姻形态,存在着几种可能:族内有限制的群婚,族内外杂婚,严格外婚。①早期人类既然从动物界发展而来便可能继承某种动物的性关系形式。当然,因地区的隔绝性,不同的早期猿人集团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婚配形式。②在类人猿中存在着某些性关系的规则,较类人猿进化程度要高的早期猿人必定也有自己的相应的婚姻秩序。考虑到早期人类的平均寿命在 20—30 岁之间,从年龄的差距角度看,不同辈之间的性关系也是很困难的。在较短寿命的情况下,妇女因怀孕和分娩的危险,死亡率要高过男子。如果公社内部没有婚配禁忌,占多数的男子之间为争夺少数女子的矛盾会随时发生,危及到公社的存在。因此前氏族公社的婚配有可能是族内同辈人的对偶婚,以优势原则作为保证,以族外群婚作为补充。

社会生产与生活 早期人类生产的全部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他们生产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用一块砾石敲打另一块砾石,得到多面体、棱锥体、石片等不同形状的石器,用来砸骨头、坚果,捣碎植物纤维, 挖掘植物块根,刺杀、切割、剥离猎物,加工木器或骨器。人们尚没有制作专门器形的经验,所以早期猿人的石器还难以分出类型。

从奥杜威峡谷的文化层中可以发现,早期猿人依靠工具的帮助已可猎取中、大型的、性情较温和的野兽,如长颈鹿、野马、象、河马、羚羊等。鸟、鱼、昆虫、鸟蛋自然也是人类的裹腹之物。

①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认为人类婚姻形态的先后顺序为:杂婚(或称乱婚)、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这是将人类婚姻发展过程明确化的早期尝试。

② 类人猿的材料表明,黑猩猩和大猩猩以一定时期稳定的对偶形式生活。其它类人猿则实行一夫多妻的形式。一个群体中包括若干个这样的家族。每一个家族包括一头雄健的雄性家长和几头雌性配偶,还有一些年轻的雄猿,但不能参与交配。

到了晚期猿人时期,由于几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打制的石器开始有了固定形状,出现经两面打击成型的手斧、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这表明人类已可按自己的预想去生产产品。

晚期猿人阶段的人类已认识了火的功效并掌握了人工控制天然火的技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和法国埃斯卡利山洞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均发现了人工用火的痕迹。

火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火被用来加工食物。烧制的食物不仅味道好,而且植物和肉类的粗纤维在过火后变软,易于咀嚼和消化吸收。高温加熟的食物还可形成 200 多种新的化合物,促使基因变化,人体内脏、大脑、骨胳、口腔的进化加快。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状态。火也被用来驱赶野兽,加工木器,人类猎取大动物的水平空前提高,北京猿人洞穴中的上万块动物烧骨遗迹便是证明,其中包括野牛、披毛犀、剑齿象等大型野兽的遗骸。火还给人以温暖,即便在 100 万年前开始的四次大冰期里,人类也可在寒冷的北方生存。

思维和分节语的产生 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思维的进步,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而思维又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因此人类的思维和分节语是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

自从人类有意识地打制石器时起,就具备了最简单的概念意识,实现了向人类思维的过渡。随之产生了传递有关概念的最简单的语言形式,即声音信号。最初的语言只是简单的音节。此外,手语和某些动作、表情也是早期猿人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后来,单音节的语言已不能满足人类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需要,于是分节语便适时产生了。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为这种新的语言形式准备了条件。

由于手的解放,人类的嘴巴不必直接寻找食物,逐步后缩。熟食的发明导致咀嚼器退化,加速了后缩的过程。结果嘴唇出现,声道得到改变,口腔适于共鸣和发出唇音。加之人类在劳动时经常屏住气息或大声传递信息,造成喉头的发达。因此在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人类在某一时刻便发出了第一句分节语。北京猿人的颅骨内腔结构证实了分节语产生于晚期猿人时期。其大脑语流发生中枢颞骨后部的颞—顶—枕骨部位发达,表明已具备较高程度的讲分节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