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学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本原,西文“哲学”一词出自古希腊文菲罗索菲亚(philo—sophia),意为爱智。对希腊人来说,智慧不是感性认识,而是关于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识。希腊人的哲学思维是在古风时代形成的。按照古希腊思想家的看法,哲学的产生需要如下一些条件:1.惊异,即看到事物有惊异感,有提出问题、穷根究底的能力。2.闲暇,即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物质条件。3.自由,即思考的自由。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奴隶制的发展,相对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以及缺乏系统、严格的宗教教条和宗教伦理为希腊哲学的产生和高度发展创造了前提。

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小亚米利都的泰勒斯(公元前 7 世纪末—6 世纪初)是第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一切生于水还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这种认识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创立了用自然本身的物质去说明自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哲学史上他被誉为哲学之父。阿纳克西曼德(约公元前 611—

546 年)沿着导师泰勒斯开辟的道路提出世界本原是一种抽象的无限,只有无限才能永恒存在,无限在运动中产生矛盾,如冷与热、干旱与潮湿等,这就把世界万物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概念之中,比泰勒斯把许多不同事物抽象到一个具体概念中有了很大进步。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阿纳克西美尼(公元前6 世纪中期前后)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气,它的膨胀和收缩产生了世界万物。一切都在永恒的空气中发生和转变,其中也包括神灵。这三位早期哲学家均是米利都人,且保持着师承关系,因而被称作米利都学派。公元前 5 世纪初,波斯毁灭米利都后,米利都学派也随之消失,但这一学派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泰勒斯等人力求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现象根本原因的做法开创了一种与神话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继米利都学派之后有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公元前 6 世纪中期) 是萨摩斯岛人,后移至南意大利。毕氏是目前所知的头一个使用“哲学”一词的人。他自栩为爱智者。在他看来,有人活着为名,有人活着为钱,还有少数人不为名不为利,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这就是专注于思考自然,增加才智,做智慧的人。这种人就是哲学家。在这里,毕达哥拉斯把哲学视为一种人生方式和高尚的境界。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在寻找世界万物本原和

变化动因时特别强调数,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之本。由数而有形,由形而有物。数比米利都学派所倡导的物质本原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如万物可以量化, 一个苹果,两张桌子,三个人等。毕达哥拉斯的这种用事物属性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做法并不成功,但却表明人的抽象思维已达到了普遍性和规定的高度。在用数来解释世界的同时,毕氏还发展了由米利都学派最初提出朴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赋予数更多的含义。他认为有十类对立物,如奇数和偶数,右与左,雄与雌,明与暗,静与动,善与恶,有限与无限等。对立面的和谐统一就是数的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统一,把它作为其哲学的最终追求。他们本身也是这样实践的。他们用苦行来力求达到完美的做人境界。这种和谐论在社会领域有很大市场,代表人们在社会斗争中的一种态度,即中庸、调和思想,在古希腊和后来的古罗马有相当影响。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同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赫拉克利特是位脱离社会政治活动的古代专业哲学家。他虽出身名门,也无痛苦的政治失意经历,却甘心过一种淡泊的生活,全身心地从事哲学问题的研究。他的关于世界基质的重要论断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他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他看来,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规律,他把这一规律称作“罗格斯”。罗格斯易于隐藏,大多数人对它视而不见,但又随时遇到。人们智慧与否的衡量尺度就是能否认识罗格斯。博学的人不是智人、哲人,因为他们只是博闻多见,掌握了感性知识。智慧的人照真理行事和统治,懂得驾驭一切事物的洞见。这样他就提出了普遍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认识能力的命题。赫拉克利特思想中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地方还有辩证认识。他的著名格言有一切皆流,一切都在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等等。而一切转变都有一定的尺度或条件,都是由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冲突、斗争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出的一种结合与和谐。和谐受到破坏便转化为新的事物。这些思想是对辩证法的极妙说明。

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是由爱利亚派明确表达出来的。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虽有唯心的成分,但分野并不清晰。爱利亚派得名于意大利南部岛屿爱利亚,其代表人物为巴门尼得(约公元前 6 世纪或 5 世纪人)、芝诺(约

公元前 490—430 年)。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两种认识观,认为一切皆流之类辩证认识只是感性认识或经验认识,没有从思想上说明道理,因而只是一些假象。把握真理必须同感性经验相脱离,依靠纯粹思想、逻辑思维。只有思想是真实的,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道路。这种主客观相分裂的认识标志一种与原始朴素哲学不同的新哲学形态,即逻辑思维的出现。巴门尼德头一个明确划分出思维与存在的区别。他认为世界明显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的主体认识,另一部分是作为人们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在主体认识方面又分作两种,一为感官经验,巴门尼德称之为意见;一为思想认识,巴氏称之为真理。他的哲学思考就建立在两种认识的对立基础上,而不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在他看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绝不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他认为赫氏的这种思想只是意见,是虚假的感觉。他还认为我们经验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千变万化,处处呈现出不真实。与之对立的必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纯粹的存在,它只能通过逻辑思维去发现。所以人的精神思维就等于

纯粹的存在。巴门尼德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早的主要代表,他的思维方式使希腊哲学到达逻辑思维的新高度。

由于爱利亚派的出现,哲学解释上的唯物和唯心、运动和静止的分野开始明确化。唯物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唯心就是认为人的思考法则即逻辑思维规律高于物质存在,客观存在需要思维来确定,思维不通就不可能存在。这种基本的分歧贯穿着西方哲学的始终。在巴门尼德之后,就唯物论而言,最杰出的人物是德摩克利特(约公元

前 460—370 年)。德摩克利特是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一生著述宏富,但所传不多。他的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原子论。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物质,内部无空隙,不再可分,构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子和原子之间只有量的多少,无质的差异。如太阳和月亮均由光滑和球形的原子组成, 灵魂也由此构成。“没有东西能从无中所生,也不能消失于无”。各种物质现象的变化、生灭均由于原子在空间的排列不同所致。原子论把唯物主义思想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摆脱了过去唯物主义的感性色彩,如空气、水等, 找出了超感性的物质概念。德摩克利特的虚空是个更具创造力的概念。他并不认为原子充满宇宙,而认为在原子与原子之间、原子集团和原子集团之间有很多空间,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条件。因为空间只有处于虚空状态,事物才可置身其中。虚空中的原子运动以旋涡形式进行,原子在旋涡中机械位移, 排列组合,从而产生世界万物。德摩克利特的原子论第一次给作为一切现象的基础的物质提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物理学上的本体概念,理论的严密性和确切性超过前人,因而他的哲学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在德摩克利特之后,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趋向没落;而唯心主义哲学则随着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发展而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 年)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 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 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 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②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 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

②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Ⅱ,36。

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公元前 427—437 年)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 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 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

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 20 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

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 162 卷, 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

《修辞学》、《范畴篇》等 47 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理高于一切信念。他的哲学认识论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 4 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他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的推理原理得出第一原因或第一推动者只能是没有质料的形式,或者称之为神。但这个神在亚里斯多德眼里实际是一种以精神为实体的东西,现实的思想活动是神的生命。在这里,神不过是一种探索不已、往复追询的代名词。亚里斯多德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他把逻辑学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他的研究便是先从收集大量

材料开始,通过严密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这就与柏拉图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密方法明显有别。

在马其顿统治时期,由于强权的威压,公民集体的解体,社会持续动荡, 哲学思想趋向抑郁、消沉,缺少对社会的关心,注重心灵的恬静,形成一些打有时代鲜明烙印的思想流派。

伊壁鸠鲁(公元前 341—270 年)是晚期希腊唯物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是雅典移民的儿子,长期在雅典任教,在哲学认识上独具慧眼。他继承德摩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但在具体解释上有所不同。他认为原子不仅如德摩克利特所说有形状和大小的区别,而且有重量的差异。原子在自上而下垂直降落时会因原子内部的原因发生脱离直线的偏斜,与其它原子发生冲撞,由此结合成世界万物。他还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由呼吸与热之类的微粒组成。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导者, 感觉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感觉无所谓错误,它始终是真实的,错误在于人们对感觉所做的解释与判断的偏差。他的人生观比较消极,认为快乐就是善, 是人的最终目的。但他所指的快乐并非肉体感官的娱悦,而是指身心没有痛苦和纷扰。他主张人们在追求个人的欢娱享受时要以不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原则,国家的宗旨则是保障公民的生活幸福。

与伊壁鸠鲁派同时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是斯多葛主义。它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 335—263 年)。芝诺年轻时就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移居文化中心雅典,长期在市内的画廊向游览者宣讲自己的思想。争取到许多信徒,人们于是把这一流派称作画廊学派。而画廊的希腊文音译是斯多葛,故有斯多葛主义一说。斯多葛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 6 世纪,其间内容发生过不断演变,唯心论的宿命论色彩越来越浓厚。早期斯多葛派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如在自然观上把世界的本原归之于火,随之有气、水、土其它元素,最后一切为火所灭,开始新一轮的往复循环。这种火的本原说以及循环论的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相同。在认识论上他们支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知觉是外物在心上造成的印象,对业已获得的知觉进行回忆就形成观念。他们也同意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是发展运动的观点,但又认为运动的决定因素或者说动力是世界理性,这是一种严格的必然性,实际就是命运。所以斯多葛派在社会人生方面宣扬克己修身、恬淡寡欲、服从命运的哲学, 唯一的善就是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