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国时代的政治和经济

列国时代的政治 据佛教文献,在公元前六世纪初,次大陆主要有十六个国家。②其中存在较久、势力较强的有恒河下游的鸯伽国。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跋祗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恒河上游的则有般阇罗国和居楼国;在印度河流域中游靠近阿富汗边境的有犍陀罗国。在政治体制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君主国,但也有一些是共和国,有公民大会或贵族会议之类的政治机构。如跋祗国,据佛经资料记载:遇有大事(如和或战),便“数相集会,讲议政事”。《佛般泥洹经》中也常提到该国掌权的长老“数相聚会,讲议政事, 修备自守。”在列国时代君主专制在某些国家逐步形成,佛经中常讲到一些国王为所欲为,因而时常发生人民起义推翻暴君的事。除了十六国之外,在次大陆还有许多小国。佛教文献中提到的科利耶、巴伽、摩利亚等都属于这类小国。这些小国的政治制度还很原始,一般由三部分机构组成。它们包括由选举产生的首领、从刹帝利家族选出的长老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最高权力往往属于人民大会。在这些小国里,阶级分化一般比大国要慢。

在列国时代,虽然氏族部落的血缘传统还没有完全打破,但军队已是作为国家专政工具而不再是部落武装。军队由各阶级出身的人构成,国家供给薪金,指挥官由国王任命。当时的兵种有象兵、战车兵、骑兵和步兵。这种常备军在公元前 6 世纪以前是不存在的。

列国时期的最大特色是大国间为争夺领土和霸权而不断发生战争。最初,恒河中游的伽尸国强盛一时。它同居萨罗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后来, 居萨罗征服了伽尸,发展成为强国。与此同时,摩揭陀开始强大起来,并逐渐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

摩揭陀国强盛于频毗沙罗王当政之时(约公元前 544——前 493 年)。他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与犍陀罗、居萨罗等国通好,然后,集中全力吞并东邻鸯伽;对内则加强专制统治,以严刑苛法维护王权。据说,他治下的村镇有 8 万个之多。其子阿阇世(约公元前 493——前 462 年)即位后, 大肆兴兵,向外扩张,他与居萨罗国争夺伽尸,并最后将其吞并。后来又经十余年征战灭跋祗国。从此,摩揭陀开始在列国中称霸。在阿阇世以后,首都由王舍城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华氏城位于恒河与宋河的汇合处,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对摩揭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摩揭陀国在难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364 年——前 324 年)征服了最大劲敌居萨罗,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恒河流域的任务,为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列国时代的经济 在列国时代,印度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器普遍使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迅速。当时雅利安人的活动中心已转移到恒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适宜于粮食作物

② 在早期吠陀时代初期,“罗阇”还是由民众大会选举并可罢免的部落首领,不过由于经常的战争,罗阇的权势已非同寻常,职位也往往可以父子相袭。

的生长。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利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以便提高粮食产量的道理。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但提供了人们的口粮需要,而且也为手工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据《佛本生经》记载:当时次大陆就有十八种手工业匠人,他们分别在冶金、纺织、建筑、造车、武器制造、象牙雕刻、农具制作、制陶、珠宝制造等部门工作。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不但内陆各地贸易频繁, 而且与斯里兰卡、缅甸、西亚等地也有贸易往来。当时从国外输入的产品主要有金银、宝石、金钢石和珊瑚等,输往国外的主要有织物、香料、药草和金银宝石加工品等。内陆的通商贸易组成商队。佛经文献中经常提到五百辆车组成的商队。这虽是一种夸张的套话,但也反映出商队贸易的规模。在当时贸易的商品中比较著名的有波罗奈斯的布;伽尸的纺织品和檀香木;犍陀罗的毛毯;喜马拉雅山脚和恒河河谷的象牙以及信德的马匹等。

在北印度,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或更早,就出现了正规的银币。这些银币的流通范围从摩揭陀到懂叉始罗以至于波斯。此外,在佛本生经中还经常提到金币。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一些人因“买卖之利,多获财富”。佛经中讲到一个家道中衰的青年,靠善于经营,了解行情和信息,由一个本小利薄的小人物,很快变成一个拥有 20 万钱财的大商人。佛经资料还记载,一个名叫伽拔吒的商人,开始时很富,但后来破了产,“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不久,他“遂弃家去,其诸伴党,至大秦国,大得财富,还归本土。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案、妓乐、于路往迎”。这个故事既讲了在商品贷币关系发展的情况下的事态炎凉,也讲了在这种情况下贫富涨落的急速。

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按《大般涅绊》的说法,在释迦牟尼时代,次大陆有八大城市,即王舍城(摩揭陀首都)、吠舍厘城(跋祗首都)、舍卫城(居萨罗首都)、波罗奈斯城(伽尸首都)、阿踰陀城、(居萨罗的早期首都)、瞻波城(鸯伽首都)、憍尝弥城(跋沙首都)、怛叉始罗城(乾陀罗首都)。这些城市都是“人民炽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个时期的新兴城市都座落在交通要道上,或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点上。例如舍卫城就在北方的大道上;王舍城在恒河和德干高原东部的交叉点上;呾叉始罗则位于印度河与海达斯庇斯河的交叉处。

阶级关系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贷币关系的发展,使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

首先,在原来的统治阶级中,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其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但在新形成的大国中据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战争和掠夺,在经济上也拥有最多的财富,按佛教的惯用术语来说,他们是“七宝具全”。③婆罗门等级本来是祭司阶级,靠接受施舍过活,但在这一时期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一部分因占有大片土地,拥有大量资财,而成为大奴隶主。他们不再以祭祀为业,而“以家事为业”、“供养父母、瞻视妻子、供给奴

③ 《梨俱吠陀》最晚的部分说到瓦尔那制的萌芽,中译文见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 205—207 页。

婢、当输王租。”佛经中常常提到富有的婆罗门。一个摩揭陀国的婆罗门叫做考塞亚果陀,他的稻田农庄就有一千迦梨沙(一迦梨沙近似一英亩)。这种农庄一部分由自己的奴隶和仆人耕种,一部分交给雇工。另一位名叫毗罗摩的婆罗门,在布施时就用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有八万四千金钵, 盛满碎银。”①可是也有许多婆罗门没落了。他们从事过去被他们看不起的低级种姓的商业,有的当了医生、樵夫、商人、农民、牧人、猎人和屠夫等, 也有的以赌博、斗鸡、念咒为生。这些人的实际地位已经下降,但他们仍属第一等级。这样就更加促使本来就不甘心居于婆罗门之下的刹帝利起来反对婆罗门的最高地位。

其次,在原先的被统治阶级中,吠舍的分化也很明显。许多吠舍处境恶化,地位逐渐接近于首陀罗。可是也确有不少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他们占有许多土地和财产,成了新的奴隶主。佛经中讲到一个名叫鞞陀提的居士妇,“极大富乐,多有钱财,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米谷丰饶。”家里有许多奴隶,由一位女奴任管家,主管他们的劳动。有的甚至成了百万富翁。例如舍卫城长者须达多,曾以黄金敷地之资为释迦牟尼买了一座作为传教活动的园林。还有一位舍卫城长者婆提,传说在他死的时候,曾遗留下“纯金八万斤”。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富有吠舍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提高,有些人还参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他们当然不满于婆罗门的特权与说教。然而,在这一时期内,社会上更多的人是沦落了。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下降的趋势,在下级种姓中尤为明显。

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 列国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不但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意识形态。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剧烈变动一样,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型态领域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学说和学派。其中著名的有六师、六十二见(见解)或九十六种外道。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常常以宗教派别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公元前 8——4 世纪的希腊文化繁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的百家争鸣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精神觉醒的巨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列国时代的各种学派中,虽然有唯物主义(以顺世论为代表)和唯心主义(以佛教等为代表)之别,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即反对婆罗门教以及由它所维护的婆罗门等级的特权地位。其中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