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 亚历山大病故的消息传到希腊,雅典、弗西斯以及埃陀利亚和帖撒利地区的城邦掀起独立运动,将安提帕洛斯为首的马其顿驻军赶出境外。马其顿从亚洲调回援军,在帖撒利击败希腊联军。公元前 322 年,安提帕特洛斯在雅典派驻军队,扶植起亲马其顿的寡头政权,反马其顿的坚强斗士德摩斯提尼在马其顿的追捕下自杀身亡。从此雅典在希腊政治生活中失去了过去的重要意义,仅在文化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影响。然而,希腊人反马其顿统治的斗争并未止息,一些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城邦随着古典时代诸先进城邦的衰落而崛起,成为希腊人争取独立运动的中坚。公元前 4 世纪末,地处中希腊西北部的埃陀利亚地区的城邦组成埃陀利亚同盟,长期同马其顿抗衡。公元前 3 世纪初,南希腊西北部阿卡亚地区的小邦也组成自己的地方军事同盟,科林斯、墨加拉等大邦也相继入盟,包括伯罗奔尼撒大部分地区。这两个同盟和原先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提洛同盟不同,完全是独立国家的联合体,每个入盟城邦具有相等的一票表决权。两个同盟之间既联合又斗争。

在此期间,斯巴达虽衰弱不堪,仍顽强维持了自己的独立。进入公元前3 世纪,斯巴达公民只剩下 700 人,其中只有 100 人拥有土地。年轻的斯巴

达国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 245—241 年)和克利奥蒙尼三世(公元前 235—

222 年)力图振兴斯巴达的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斯巴达丧失了长期免强保持的孤傲,被迫加入阿卡亚同盟。由于埃陀利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的存在, 从亚历山大帝国分离出的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对希腊的统治实际是不完整的。这种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征服马其顿和希腊为止。

埃及托勒密王国 托勒密王国由亚历山大的主要将领托勒密在埃及所建,疆域基本上局限于尼罗河流域,极盛时也将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和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纳入王国范围之内,首都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国继承了埃及法老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集军、政、财、宗教大权于一身,以神在人间的代表自居。国家保持了古埃及以州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各州州长、财政官和下属区级官员均由马其顿人和其他希腊占领者担任,国王掌握着他们的任命权,并在各地驻军。埃及土著一般只担任村级政权的职务。另有包括亚历山大里亚在内的三个自治市(另外两座是恼克拉提斯和托勒迈依),集中居住着希腊殖民者。

王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名义上统归国王,称“国王的土地”,但实际占有状况十分复杂。有国王通过王室财政部门直接支配和经营的土地,这样的土地约占埃及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有神庙僧侣、高级官吏及希腊军事殖民者的土地。社会上买卖、转让土地也是合法的现象,并不需要国王代理机构的认可。但军事殖民者的土地却不能自由转让,包括不可继承。一般农民除每年需上交 1/3 至 3/4 的租税外,还要承担劳役的重负。其他土地占有者的捐税数额不等,也有高级官吏享受免税的待遇,但这是个别的现象。

国王不只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财产的拥有者。王室经营矿山、大手工作坊、商业和内外贸易活动,以充分满足王室的消费需要。由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的一些文献得知,国王控制了全国的橄榄油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其它手工业产品,如纸草、呢绒、盐铁等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国王的严格控制。希腊商人和作坊主也是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积极从事者。由于王国政治一度稳定,亚历山大里亚是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枢纽,因此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公元前 3 世纪是托勒密王国的全盛期, 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工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的居民除埃及人、希腊人之外,还有远道而来的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等,人口多达 70 万。市内有繁荣的市场,出售的商品包括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象牙、珍珠,阿拉伯的宝石等等。因商旅云集,亚历山大里亚港口专门修建了大理石灯塔,塔高 122 米,被当时的希腊人称作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外, 托勒密王室重视市区市政和文化建设,修建有许多公共花园、剧场、神庙、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其中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 不仅收藏有大量书籍,而且集中了一大批学者由国家供养,专门从事图书文献整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现存的古典著作大多是由这里的学者校勘分卷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埃拉托色尼、阿基米德等都曾在亚历山大里亚进行过学术访问和研究。

公元前 2 世纪,托勒密王国因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社会矛盾的

激化而走向衰落。公元前 1 世纪,托勒密王国沦为后起的罗马霸国的被保护国,末代女王克娄奥帕特拉在罗马内战中左右逢源,以便维持国家的存在。后因支持罗马将军安东尼,于公元前 31 年为安东尼的政敌屋大维所灭。

西亚塞琉古王国 由亚历山大的另一部将塞琉古建立的这一王国是希腊化国家中领土最大的一个,盛时包括西亚、中亚、小亚细亚以及印度部分地区,稳定的统治区是叙利亚,首都安条克座落其上,因此又有叙利亚王国之称。在中国古书中将塞琉古王国称作“条支”,大概出自首都名安条克的缘故。

同基本是单一民族的埃及不一样,塞琉古王国的属地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因此统治难度较托勒密要大。该国因历史和文化的惯性分成三个基本地区:叙利亚地区,巴比伦尼亚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位于叙利亚的安条克为东地中海仅次于亚历山大里亚的手工业、商贸、文化中心。巴比伦尼亚的最重要城市已不再是巴比伦,而是希腊人在巴比伦附近新建的城市塞琉西亚。该城实际是塞琉古的第二首都。小亚细亚地区的中心是原吕底亚王国首都撒尔迪斯。除三个基本地区外,伊朗高原和中亚是相对隔离的地区。为了对如此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塞琉古沿袭了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也结合了部分希腊的传统政制。全国分为 25 省, 由国王任命的总督治理,另设有将军一职,直接听命于国王。此外还有几十个希腊人的自治市和一些军事殖民地作为控制全国的战略网点。虽内部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市民在城内有类似希腊公民的权利,但在政治大局上要服从中央,并需向中央纳税。君主专制的支柱是由马其顿人和来自希腊各地的公民组成的军队。

塞琉古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历史上发达的地区,如巴比伦尼亚、小亚细亚、叙利亚仍在王国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历史上落后的地区,如中亚、伊

朗高原的工商业仍然落后。国王同样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有专门的王室土地,由依附农民(称劳伊)在王室财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耕作。“劳伊”可同土地一起转让,地位有些类似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国家统治阶级的其他阶层,如官僚、神庙和地方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神庙的地产基本是独立的,由自己的劳伊和奴隶耕种,不受国王的管辖。国君因需要神庙的支持,赐予后者很大的特权,使得各大神庙犹如一个个国中之国。

塞琉古王国具有自波斯帝国继承下来的良好的道路系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欧洲和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中国贸易的中介。在对外贸易方面,海路经波斯湾可达印度和阿拉伯半岛,陆路与东亚、南亚和欧洲联接,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西部终点便是安条克。古代东西方的一些旅行家均记载过塞琉古王国相对和平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

公元前 3 世纪以后,中央权力衰落,塞琉古王国逐渐分裂出一系列独立的国家,如中亚的大夏(巴克特里亚)、伊朗高原的安息(帕提亚)王国。公元前 142 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义获胜,建独立国家。安息几乎同时夺取了两河流域地区,塞琉古国土仅限于叙利亚一地,在内外交困中挣扎到公元前 64 年,被东进的罗马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