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期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戴克里先君主制的建立 公元三世纪罗马政治危机,到七十年代开始有所缓解。士兵出身的皇帝奥勒良(270—275 年在位)竭力镇压各地的起义, 使帝国的统一局面再次得到了稳定。奥勒良为加强自己的地位,任意屠杀贵族出身的元老,他自命为“君主和神”,日益强化皇帝的专制统治。

公元 284 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为帝。他在对内残酷镇压高卢和阿非利加的起义,对外战胜伊朗,打退日耳曼人的入侵,暂时巩固了边疆后,公开仿效波斯君主,以地上之神自居,穿有珍珠宝石装饰的冠冕服装,要求臣下晋见时行跪拜吻袍之礼。从此,“君主(dominus)”代替了“元首”而成为皇帝的正式称号,罗马帝国也正式进入了“君主制”统治的时代。

为了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行政改革。他实行“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国划分成四个部分,由四个统治者治理。帝国的东西两大部分各设一名“奥古斯都”,分别由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充任,戴克里先管辖亚细亚、埃及、昔勒尼、色雷斯和下美西亚;马克西米安分掌意大利、阿非利加、里西亚和诺里克。还有两名副职称“恺撒”:加列里乌斯管辖巴尔干其它行省和多瑙河地区;君士坦西乌斯掌管西欧各省和毛里塔尼亚。首府分别设在尼科米底、米兰、西尔米伊和特里尔。奥古斯都缺位时,由恺撒继任。帝国的最高权力仍归戴克里先。为防止行省分裂,戴克里先缩小行省规模,由原先的四十七个行省扩大

到一百个,意大利也成为一个行省,每十至十二个行省合成一大行政区,由行政区长官管理,军政分治,总督不兼军权。行政制度的改革,不仅便于皇帝控制地方,而且也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僭位的实力。

第二,军事改革。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两种。巡防军是用以镇压人民起义和从事远征的军队;边防军则用以对付外族入侵。他还把军团的数目扩大到七十二个,人数达 60 万左右,比奥古斯都时代几乎增加了一倍,大大减少了每个军团的人数。由于这个时期军队已经大量征募隶农,吸收蛮族,

③ 《马太福音》,第 10 章,第 34 节。

④ 《马恩全集》第 22 卷,第 536—537 页。

⑤ 《使徒行传》,第 17 章,第 4—12 页。

所以军队的成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三,财政改革。他统一税制,并以实物税为主。他把帝国的领土分成若干固定的税区,农村居民一律课征人头税和土地税。城市无地的居民只纳人头税,缴纳货币。一般成年男子纳全税,妇女减半。但官吏、老兵、无产者和奴隶免税。新的税收制度大大增加了税额。正象四世纪的一位基督教作家拉克坦西安斯所说的那样:“租税空前地提高了,收税人的数目超过纳税人的数目到这样的程度,以至破产的隶农抛弃了土地,而耕地上则长了树林。”①

第四,币制和物价改革。鉴于当时货币贬值,他规定每个标准金币的含金量为 5.45 克,比奥古斯都制造的金币减重三分之一,但比三世纪危机时制造的劣制金币含金量多一些。因黄金和物资缺乏,金币发行后很快就被人收藏起来,物价依然上涨。为抑制物价,他又颁布“物价敕令”,对各种物品和各种工资标准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由于脱离实际,国家又无力从物资上进行调剂,所以,不久这个敕令就名存实亡了。

戴克里先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虽暂时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但是在 305 年戴克里先退位后,他所制定的各种措施也就失去了作用。几个继承者之间开始了十八年的混战。到公元 323 年,君士坦丁才统一了帝国。

君士坦丁的统治 君士坦丁(公元 306—337 年)接位后,首先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独裁统治。他任命三个儿子为恺撒,治理帝国各地。君士坦丁二世掌管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君士坦西乌斯二世管辖叙利亚、埃及等省;君士坦斯则治理意大利、伊利里亚和北非。此外,君士坦丁的二个侄儿分别统辖北部边区和黑海一带。他本人则直接控制帝国的核心地区:巴尔干、色雷斯和小亚细亚。

由于罗马帝国经济文化中心已转到东方。为了便于统治,公元 330 年, 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改名君士坦丁堡。他自己居于新都,从此,君士坦丁堡比罗马城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君士坦丁实行官阶制,以严格的等级划分全国官员,按阶品授以尊贵的头衔,并享有一系列特权。高级军政官员完全由皇帝指派,效忠皇帝是其最高职责。

君士坦丁还重申主人有权处死奴隶,准许父母出卖子女为奴,加重对逃亡奴隶及其煽动者的刑罚。被释奴隶如有“无礼”行为,奴隶主有权将他重新收为奴隶。公元 332 年,他又颁布敕令,规定:任何人,如果在他的地产内找到了别人的隶农,不但应把隶农送回原地,而且应负担隶农在这期间(即在他的地产上生活期间)的人头税。至于隶农自己,凡是有意逃亡的就应该被束缚于不自由地位,他们在这种奴隶地位的惩罚下,就会被迫去完成与自由人相当的义务君士坦丁把隶农固定在土地上,限制他们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把隶农重新降到奴隶的地位。

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还是对基督教的承认。在君士坦丁以前的历代皇帝都把基督教视作是“歪门邪道”,对基督徒大加镇压。但镇压愈烈,信徒愈多。②所以,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与东部帝国的奥古斯都在米兰会见,并联名发表了著名的《米兰赦令》(又称《宽容敕令》)。

① 《雅各书》,第 2 章,第 1—4 节。

② 《马太福音》,第 5 章,第 39—40 节。

敕令规定:所有人都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罗马神庙和它的祭司、大祭司部维持旧制,皇帝还保留“大祭司长”的尊号;凡先前没收的基督徒的集会场所和教会财产一概发还。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又诏令阿非利加行省总督归还教会的一切房产和其他财产,承认主教在教会中的领导地位;诏令迦太基主教从国库中支取神职人员的一切开支。319 年,诏令阿非利加总督豁免神职人员的各种劳役,基督教神职人员可以享受免税特权。323 年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立即颁布法令,在帝国东部扶植基督教。

君士坦丁在扶植基督教的同时,对教会严加控制,教会的教义、宗教活动、人事、经济都必须听命于皇帝。

随着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基督教内部也产生了教派分裂。其中著名的有阿里乌斯派和“正教”派。阿里乌斯派的奠基人是亚历山大里亚城的长老阿里乌斯,他认为基督(圣子)是圣父(上帝)创造的,因而低于圣父。“正教”派由亚历山大里亚城的主教阿塔纳西乌斯领导。他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公元 325 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集各地基督教会的主教会议。会议决定,基督教必须遵守基督与圣父同体的信条, 宣布拒绝接受这个信条的阿里乌斯派为“异端”,并将其开除出教。阿里乌斯本人则被流放到伊利里亚,阿里乌斯派在会议上虽然失利,但以后在埃及、叙利亚和一些日耳曼部落中仍有很大的发展。

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 公元 337 年,君士坦丁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儿分治帝国。帝国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又延续了十六年(337 年—353 年)之久。公元 353 年,君士坦丁的次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统一了帝国。但不久就被君士坦丁的侄儿朱里亚努斯推翻。363 年,朱里亚努斯在与波斯的战争中负伤,归途中去世。此后,帝国又出现了两个奥古斯都。公元 378 年, 东部帝国的奥古斯都瓦伦斯(364—378 年在位)在和西哥特人的作战中战败身亡。继位的提奥多西(379—395 年在位)对西哥特人采取绥抚政策,并依靠蛮族军队,以基督教为国教,在一个短时期内恢复了统一的局面。但在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掌管东西两部,帝国终于分裂。

与此同时,奴隶、隶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公元 368

—369 年,在不列颠爆发了纳税人起义。在高卢,被戴克里先镇压下去的巴高达运动再次掀起,其势力几乎遍及整个高卢地区。到五世纪时,罗马在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的统治已经全部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众多的日耳曼人的小王国。

从公元四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开始,在北非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阿哥尼斯特运动。“阿哥尼斯特”意为“争取正当信仰的战士”。运动的参加者是奴隶、隶农和其他贫苦人民,此外,还有遭受罗马统治的柏柏尔人。运动的中心是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柏柏尔人阿斯基多和法西尔。起义者以木棍为武器,袭击大地主的领地,焚毁奴隶名单和债券。四十年代后,阿哥尼斯特运动因遭到军队的镇压而暂告失败。

到了七十年代,阿哥尼斯特运动又一度形成高潮。领导者是毛里塔尼亚的部落首领费尔姆。起义者占领了毛里塔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捣毁大庄园,焚烧恺撒乐亚城。在起义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罗马士兵加入了起义队伍。公元 373 年,罗马政府派提奥多西前往镇压,经过两年战争,费尔姆战败自杀,起义再次转入低潮。

费尔姆起义失败第二年,罗马帝国的北疆又爆发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起

义。在公元 375 年,居住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由于受到来自中亚的匈奴人的威胁,要求迁入罗马境内。在他们解除武装,提供人质的条件下,罗马皇帝瓦伦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同时还允诺向他们拔给土地,供应粮食。

西哥特人进入帝国以后,罗马政府不但不履行诺言,向他们供应粮食, 相反却向他们勒索沉重的捐税,拐卖哥特人充当奴隶。西哥特人走投无路, 被迫起义。当地的奴隶、隶农和农民也纷纷加入起义的队伍,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公元 378 年,以弗里提盖伦为首的起义军与瓦伦斯的军队会战于亚得里亚堡附近,结果罗马军全军覆没,瓦伦斯也毙命丧身。

公元 379 年,弗里提盖伦逝世,哥特人内部发生纠纷。提奥多西使用怀柔措施,把色雷斯、马其顿一带让给哥特人居住,起义得以平息。

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新推选的领袖阿拉里克乘机掀起大规模的起义。他们从巴尔干半岛出发,进军意大利。意大利有四万名奴隶加入了西哥特人的队伍。公元 410 年,西哥特人围攻罗马城,城内奴隶打开城门,迎接西哥特大军,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陷落。西哥特人对罗马城进行了六天洗劫。此后,西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北部意大利的拉文那。两年以后,西哥特人撤离意大利,向西南部高卢和西班牙进攻,在战胜了早先进入这里的汪达尔人之后于 419 年建立了西罗马帝国版图上的第一个蛮族国家——西哥特王国。其领土包括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大部和法国南部的一部分。

汪达尔人被西哥特人打败后,于公元 429 年从西班牙渡海进入北非。439 年,他们征服了迦太基,并在迦太基的故地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到公元 5 世纪中叶,西部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蛮族占领。除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以外,不列颠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高卢北部全被法兰克人占据,东部则被勃艮第人占领。罗马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濒于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当日耳曼人向罗马大举进攻的时候,匈奴人也向西推进。公元 450 年,他们在其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以讨伐西哥特人为名,

进入高卢。西罗马派大将阿提乌斯赶往救援。公元 451 年 6 月,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大战于巴黎东南的特洛伊城(在塞纳河北岸)郊外。此役十分激烈,据说一日之内,战死者达十五万余人,双方胜负参半。西哥特国王狄奥多利克阵亡,余部撤退;阿提拉亦退过莱茵河,来到匈牙利。

公元 452 年,阿提拉又聚集大军,向意大利进发,因军中发生瘟疫而撤回。次年,阿提拉死于新婚之夜。此后,匈奴势力逐渐衰落。

公元 455 年,汪达尔国王盖撒里克派遣战舰从北非进攻意大利,不久,

攻陷罗马城。汪达尔人在罗马大掠十五天而去。公元 468 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派出一千余艘战船和十万人支援西罗马,与盖撒里克的军队会战于迦太基附近,罗马军战败。公元 476 年秋,盖撒里克与西罗马皇帝订立和约,北非、科西嘉、撒丁尼亚、西西里等地成为汪达尔王国的领土。

到五世纪七十年代时,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仅限于意大利半岛。公元 476

年 9 月,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雅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了。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在罗马和日耳曼因素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下,在西欧和北非的广大地区上确立了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