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之乡

鄂东北自古号称文化发达之乡,宋明以来人材辈出,同时也是南北名士驻足流连的地方。鄂东北还是著名的医乡,出了庞安常、万密斋、李时珍等著名的医学家。

庞安常,名安时,浠水人,北宋名医,著有《难经辨》、《主对集》、

《本草补遗》、《伤寒总病论》等医书,在药物、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宝贵财富。他与东坡学士是好朋友,当时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常乘船到蕲水和庞安常谈心。据说苏轼曾将祖传秘方传给庞安常,庞安常将此秘方收进了医书。

在鄂东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孕妇难产,生了 7 天 7 夜,婴儿还是未生出来。接生婆无法,家人请来了道士、巫婆赶鬼驱邪也无济于事。就在母子垂危之时,突然闯进一个人来,高声道:“莫慌、莫慌,我有捉鬼的法儿!”他边叫边跑到产妇床前,双手在产妇身上上下按摩,不到一盏茶的时间,那昏死了的产妇惊叫一声,接着就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传说此人就是庞安常。

万密斋,名宝,湖北罗田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清初曾加封为医圣。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精于儿科、妇科,著有《万密斋医学全书》等,共 18 种

132 卷。

传说万家世代行医,万密斋的父亲要求他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万密斋聪明好学,年轻时就中了举人,后来奉父亲之命进京会考。万密斋本人迷于医术,不愿进入仕途,对考试不抱期望,然而评卷的宗师从他不俗的文字中看出了他的才华,正要提笔批点,忽然,窗外树上传来了鸟叫:“点了万密斋,世上无良医。”宗师顺从神意。从此朝廷少了一个进士,而民间却多了一位神医。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早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弃儒从医。在用心钻研前人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在蕲州一带进行了大量的药物考察和医学调查,收集了大量的验方和药方,声名渐起。明嘉靖年间, 以名医身份被推举到太医院供职。他利用太医院的藏书和各种药物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然后“远穷僻壤之乡,险探仙麓之华”,到处访医、求方、考药。坚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时珍在经历了 27 个寒暑之后,完成了

《本草纲目》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至今仍被国外有识之士视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采药治病的许多传说在鄂东北广为流传。其中一则是说蕲州城外有一个张大户,他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可是愈金贵愈添灾祸,张公子15 岁那年得了重病,四乡各医均无良方,这时到江西采药归来的李时珍赶到了,他切脉之后,详细询问张公子的有关情况后,提笔开了一个处方:生姜10 斤研汁,拌以粥水调服。第一日一碗,第二日一碗,自第三日以后,每日服三碗。

说来奇怪,张公子服了姜汁粥后,开始四肢渐暖,接着半依床榻要吃饭, 很快就能下床走动了。原来,张公子喜欢吃斑鸠,斑鸠性凉,吃多了易得寒凉症;斑鸠又喜欢吃半夏,半夏有毒,斑鸠吃多了半夏后也容易引起半夏中毒。张公子是得了冰伏凉恶痼疾和半夏慢性中毒病,对症下药非用生姜不可。由于病人体虚,姜汁量由少到多,再加点粥水调养,自然使病人恢复了健康。

从此,李时珍用 10 斤生姜救条性命的事在鄂东北传开了。

鄂东北的乡土医生普遍注重医德,无论贫富贵贱一律诚心相待。庞安常、万密斋、李时珍无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由于鄂东北出名医,这里的人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知识,众多的民谚也反映了这一点。如注意疾病预防的有:“无事扫扫屋,胜似上药铺”;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冬不蒙头,春不露背”;“贪房贪睡,添病减岁”。注意饮食卫生的有:“早餐要吃巧,中午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晚饭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开水是味药,只怕你不喝”;“吃饭多喝汤,免得开药方”。能判断一般病兆的谚语有:“日咳肝上火,夜咳心肺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意即男怕肿脚,女怕肿头)”;“天黄有雪,人黄有病”。能治疗一般疾病的谚语有:“鼻子不通,吃点大葱”;“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怀里有姜,风寒不慌”;“治风先治血,治血风自灭” 等。

鄂东北还是中药材产地,英山的桔梗、天麻;罗田的茯苓、苍术;武穴的山药;红安的夏桔球;蕲春的艾蒿等。人们在长期的种药、采药、制药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经验,深知药性,并利用它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