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钱、食品的叱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 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传统习俗,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扫墓风气,唐朝时期扫墓风气更盛,并将时间确定在清明节前后。唐宋时期还形成了清明祭扫与折柳踏青结合的都市民俗。宋诗有“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和清代“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的民谚。

武汉人历来重视清明祭扫活动,有冢祭家,无坟祭魂,并将祭扫与郊游踏青结合起来。

从前,武汉人祭扫颇有讲究,祭扫人中晚辈和亲属都要披麻戴孝、持祭幡、烧纸钱、燃红烛、供宝饭、奉金元,这样的祭扫称为“山头祭”,还有“庙祭”、“家祭”、“野祭”等。野祭是死者葬于外地或者死后无坟,祭者在市郊或街头朝死者方向烧纸钱以寄哀思。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 91 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 9 柱香、9 支红烛,供奉的食物中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 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