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石头会唱歌

鄂东北黄梅地处吴头楚尾,吴人好唱、楚人善歌的风俗传统在此交融, 黄梅成为有名的歌乡。“多云樵唱”、“太白渔歌”自古就是旅游的名景胜迹。

黄梅人爱唱歌,上山有山歌,下河有船歌,年节有灯歌,游戏有儿歌, 婚丧有风俗仪式歌,出门卖艺有小调,可说是“老稚相与歌于野,商贾相与歌于途。”歌声伴随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甚至石头也会唱歌。在黄梅流传这样的传说:在破额山麓有一方神奇的唱歌石,人们只要在这块石头上躺一躺,就能妙解音律成为歌手。后来这块奇石遭到天雷的轰击,失去了神性。唱歌石虽毁于雷电,但黄梅人的民歌却越唱越响。

黄梅背山面湖,山区山歌满山,湖区船歌满湖。

山歌:高昂、爽朗、质朴、节奏自由、语言活泼、感情直露。山歌是田间山野之歌,人们在耕田、种地、砍柴、采茶、放牛时,无不以歌抒情助兴。由于诵唱的人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思想情绪不同,具体劳作的形式不同,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和低腔山歌。

高腔山歌:包括樵歌、隔山丢、薅草歌等。由于是在高山、旷野劳动时唱的歌,因此音调高亢粗犷,气势连贯,节奏自由,音调悠长。演唱形式有独唱、对歌、一领众合等。

低腔山歌:它是房前屋后、稻场、菜园、茶山等处干轻活时唱的山歌。有三五成群的齐唱,也有悠闲的独唱。音调朴素、平缓。上乡的低腔山歌以茶山山歌最有特色,情调忧伤,多有怨诉之气。平原地区的低腔山歌,风格古雅接近小调,人们称为“三百六十调”,可填多种歌词,属于叙事山歌。船歌:清丽、柔和、婉转、感情细腻、优美动人。船歌是黄梅水上歌声

的统称,包括采菱曲、夜行船歌、路水歌、太白渔歌等。湖区人多在行船、扬帆、捕鱼、停靠港湾时诵唱船歌,即兴填同。船歌近似低腔山歌,音调悠扬婉转,旋律简朴,曲调和协,娓娓动听。清代诗人余世芳曾泛舟湖上,闻归舟渔夫放歌,触景生情写下了《太白渔歌》的诗作:“萍叶芦花极望长, 歌声辽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棹,惊起汀州雁儿行。”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黄梅人必唱灯歌。有的划地为台就地表演;有的载歌载舞串乡走村。黄梅人喜好“玩灯”,正月初一至十五尤为热闹。灯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多为祝福致庆、道说吉祥。灯歌育彩莲船、打莲湘、绣手中、跑竹马、打花鼓、抛彩球、旱龙船、采茶扑蝶等 20 余种。

“采茶扑蝶”是黄梅人最喜爱的一种地方灯节民歌。黄梅山区盛产茶叶, 旧时每当阳春三月茶树发新芽时,成群结队的采茶妇女上山采茶。茶树吐出新绿,彩蝶漫山飞舞。有一对采茶的姑嫂见景生情,一边采摘嫩茶,一边扑捉蝴蝶。姑唱一段,嫂唱一段,各报花名,你问我答,欢歌满坡。后来人们把这种曲调发展为“采茶扑蝶”的传统灯节歌。它的演唱人数不拘,但不少于两人,既可齐唱,也可对唱。常用手帕、花篮,扇子等道具,有打击乐, 有时也加些丝弦乐器的伴奏,载歌载舞。曲调明亮欢快,演唱轻巧自然。

采茶歌孕育了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就是在采茶调基础上发展而来。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既高昂、豪放,又轻松婉转,是山茶歌与渔歌的结合。其传统剧目繁多,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之称。大本戏有《天仙配》、

《青风岭》等,小戏有《於老四拜年》、《张三请菩萨》、《张先生讨学钱》

等。黄梅采茶戏随着人口的移动向周边扩散、转移,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为“黄梅戏”。黄梅戏其实是根在黄梅,花开安庆。

小调在黄梅民歌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小调,俗称唱“调子”,是一种短小的歌曲,又称小曲。小曲优雅细腻,以抒情见长。旧时黄梅人一遇水灾, 就出外逃荒,逃荒人多以卖唱小曲为生。在小曲基础上,后来又形成了黄梅文曲戏。过去在黄梅乡下男男女女都能唱几支文曲花腔小调。

黄梅民间还有风俗歌:婚嫁喜事有《撒帐歌》、《哭嫁歌》,丧事有《哭丧歌》,端午节有《龙船调》,庆祝丰收有《打梆歌》等,多为一唱众帮, 曲调风格各异。《撒帐歌》尤有情趣,“撒帐”是新婚之夜的一道重要仪式, “撒帐”由德高忘重、福寿双全的人主持,他拿着盛有茶叶、米花、红枣、绿豆等物的果盘,边唱边撒,唱一句向新婚夫妇头上撒一把,紧接着大家和一句。歌词多为吉语良言,有固定的唱词,也可即兴编词逗趣,曲调欢快、动听。现录一首:

手端银盘转转叉,听我撒个十朵花。一撒头上盘龙花,二撒两耳掉金花。三撒眉毛柳叶花,四撒鼻子通草花。五撒点点胭脂花,六撒胸前喇叭花。七撒身穿牡丹花,八撒双眼海棠花。九撒脚踏绣球花,十撒子孙中探花。

黄梅民歌内容丰富,范围宽广,它不仅是风土民情的写照,也是人们抒情、自娱、自乐的手段。民歌还是民间传递知识的一种形式,如“古人歌” 宣扬一批古代贤能之士的历史功绩;《赶麻雀》传授数学知识;“十二样花” 介绍花卉常识等。寓教于乐,这不能不说是歌乡的一大特色。当然男欢女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黄梅素有“无郎无姐不成歌”之说,情歌在黄梅民歌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春恋》中唱到:“麻喷细雨不离天,麻雀不离茅屋檐, 燕子不离高梁上,蜜蜂不离花心间,情哥不离姐面前。”情真意切、直率大胆。

黄梅人爱唱歌,黄梅人会唱歌。愿黄梅人的歌声更响亮、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