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团年黄州佬”

“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鄂东北移民的年节习俗给人一种特别、新奇的感觉。

鄂东北人对年节看得非常隆重,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杀猪宰羊、碾米磨粉为团年作准备。杀猪过年是鄂东北通行的风俗,但不能直称杀年猪,要说“福年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年节活动自腊月下旬逐渐进入高潮。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竹枝打扫屋内扬尘,洗涤器皿、衣服、被褥,称为“送穷”;晚上设肴馔、摆香案、烧纸钱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所以有“二十四,接祖人”的民谚。有的地方还行背祖宗入席的仪式,夜晚,先在门前摆几张椅子,等香案酒席摆好后,再以人背靠椅背,将椅子背进堂上入席,表示接来了祖先,然后烧香、击鼓、鸣罄、放鞭炮,斟酒、叩头,仪式完毕后熄灭灯烛,子孙离开让先人静享。

送灶神是小年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也有在小年之前,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的。为了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时多讲好话,人们对其极为恭敬,在灶前贴纸马、焚香纸,同时供上粘性大的糊粑、麦芽糖等,表示粘住灶神的嘴巴, 免得上天后灶王爷乱说。祭完之后,揭下灶君旧像,换上新像,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有的地方还要烧《送灶文》。

小年之后进入大年阶段,人们都在为准备一顿丰盛的年饭忙碌着。鄂东北人的年饭最有特色,一般在年三十凌晨吃,且越早越好,俗称吃更饭。天刚发白,小孩还在梦乡,勤劳的母亲已做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大人唤起孩子,迅速围坐在一起,在祭祀祖先之后开始吃年饭。吃年饭也叫“还年福”, 意即感谢祖先的赐福。谁家年饭的鞭炮先响,谁就讨来了好兆头。年饭桌上必备鱼肉,鱼必为全鱼,而且要有头有尾。酒是桌上必不可少的,不管会不会喝都要喝上一点。年饭上切忌喝汤,因为鄂东北有这样的习俗,年饭喝汤, 新的一年里出门必遭雨淋。

“三十夜,细伢儿笑嘿嘿。”年三十的夜晚人们喝完团年酒、吃过团年饭后,全家人围火炉而坐,谈天说地,开心逗乐。小孩打着灯笼结伴四处游玩,走东家,串西家,忙上忙下,不亦乐乎。这时家长还要给小辈“压岁钱”, “压岁钱”用红纸封好表示吉祥。主妇要到厨房点灯,接灶神归位。这一夜各个房间都开灯照明,人们通宵不睡,直至天明叫做“守岁”。

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互相拜年。先左邻右舍,然后亲戚朋友,一直到初三。拜年客来了,主人要放一挂鞭炮欢迎。旧时客人进门,要对尊长下跪, 对平辈作揖。鄂东北招待拜年客多用糍粑汤。客人进门后,主人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糍粑汤,上铺肉片,客人吃一二块糍粑,喝几口汤。拜过几家后, 糊粑吃不下了,但汤还要喝几口,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现在人们一般改为用糖果、瓜子来招待客人。

初三晚上(有的在正月十五日晚)再次摆上香案,打鼓、鸣鞭给祖宗送行,祖宗魂灵与家人的团聚活动暂告结束。从初一开始的不挑水、不舂雅、不拉磨、不扫地、不泼水的禁忌自此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