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马”聚襄樊

襄樊位于鄂北,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发源于陕西汉中的汉水穿越襄阳和樊城奔流直下,在武汉汇入长江。

襄樊北通中州,南连两湖(湖南、湖北),西带秦蜀,东引吴越,自古被视为“形势”之地。“南船北马”的汇聚之地,它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地位引人注目。

襄樊自古就是卧龙栖凤之地。东汉未年北方著名士人纷纷南避襄阳,一时冠盖云集,襄樊市郊的一座小山得名冠盖山。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随叔父迁居襄樊,在隆中山建草庐自居,被人称为卧龙先生。隆中在襄阳城西,这里林木葱笼,幽静异常,是隐居的佳境,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北宋著名书法家,绰号“米颠子”的米帝曾长期隐居襄樊,自号襄阳漫士。米芾能诗文,而且在书法上锐意创新自成一家。他用横笔点墨画云山雨树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画中一个流派,人称“米家云山”。在襄樊流传着不少有关“米颠于”的传说,生动而有趣。米芾在樊城的故居,人称“米家庵”。在这里后人修建了“米公祠”,“米公祠”保存有米帝手书法帖的摹刻以及黄庭坚、蔡襄、赵孟■等著名书法家的碑刻,成为国内外书法艺术爱好者向往的地方。近年在这里还举办了“米芾书会”。

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欧阳修、苏轼等著名诗人、文学家都曾在襄樊生活、游历过,并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

此外,山水清幽的习家鱼他,灵泉飞溢的鹿门寺,古朴雅致多宝佛塔都是当今襄樊觅古怀旧揽胜的最佳去处。

襄樊人的风俗习惯与湖北腹地居民不尽一致,有着独特的“襄樊味”。如襄樊人对陕西的梆子、河南的豫剧、曲剧、湖北的汉剧、花鼓戏以及京剧都感兴趣。在这里还有襄樊特有的剧种湖北越调。襄樊的民间舞蹈诙谐有趣, 传统节目有“赶犟驴”、“张公背婆”、“司老爷查街”等。司老爷是个滑稽人物,他手拿一根烟杆,坐在一根独木杆上,旁边吊一只便壶,由两人抬着巡街,后边还跟着两个拿扫把的跟差。随着木杆的上下晃动,司老爷的帽翅也抖动起来,一高兴还随手拿起便壶往嘴里倒。司老爷很爱干净,发现谁家在门口堆垃圾,就命两名扛扫把的差人往你家里扫。整个舞蹈轻松愉快, 司老爷可笑又可爱。襄樊的曲艺受河南剧种影响明显,把河南坠子与襄樊的语言、音调结合起来,形成了襄河道坠子。

襄樊方言受陕西、河南影响带有陕、豫、鄂混杂的色彩。比如称天气为“天道”;称下雾为“下罩子”;姑母和姨母称为”■儿”;称呼女婿或男青年为“相公”;新娘于称为“新大大”;姨夫为“一担挑”、拦路抢劫的叫“短路”;称蛇为“长虫”。方言生动、形象、传神。

襄樊人的饮食也是南北兼有,米、面同为主食,还喜吃大蒜。襄

樊的大头菜远近闻名,它咸中有甜,香脆可口,据说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首先腋制而成。糊辣汤是襄樊独有的经济小吃,它用粉条、面筋、山药、黄花、木耳、牛肉丁等,加上胡椒、丁香、肉桂等佐料一起煮成粉红透明的糊状,香喷喷、热呼呼、味美微辣。如果再配上油条或烧饼,就是一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早餐。襄樊人喜喝米制黄酒,街巷内酒旗相望,上书“应时黄酒,闻香下马”等字样。老人的早餐中一碗黄酒是少不了的。

襄樊的节日习俗也带有一些北方味。如初一早上非吃饺子不可,过去还用馒头祭家神和祖先。古时襄阳有一个特别的风俗,把正月十一日定为“穿天节”。这天人们汇聚汉水滨,泛舟游玩。妇女则在河滩中寻找光滑有孔可穿的小白石,用彩色丝线串好,悬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就能得到子嗣。

襄樊婚俗除了用轿子接新娘外,也有用牛车迎亲的。送亲的一般是弟妹, 接亲的为福寿双全的老人,即所谓“送亲要小,接亲要老。”送亲时间不超地中午 12 点,新娘一般不走黑路,新娘进门时要跨过火盆等程序一如江汉平原地区。

今天的襄樊仍为南北交汇的枢纽之地,三条铁路、五条公路、一条航线将襄樊与外界紧紧地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