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的“过早”

“过早”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人常说“广东的吃,上海的穿”,似乎应再加上一句:“又吃又穿在武汉”。武汉地处华中,风俗习惯融汇东南西北,于是有了“俗具五方”的说法。武汉人讲究吃,从“过早”这顿非正式用餐中,我们就可领略一二。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武汉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汉口向来以商业繁华著称,明清时期是中国四大重镇之一,近代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商业交易活动极重时效,人们往往一大早就要匆匆赶到集市上去,来不及在家用餐,就在小吃店饮用早餐。“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技词》中。直到今天,武汉人仍然保持了这一习俗,并且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武汉三镇的特殊地理分布,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习俗呈增强的趋势。武汉的小吃店也极为发达, 大街小巷无处不存,生意兴隆、食客盈门。在武汉的饮食服务业中,早餐营业额很可观,占整个营业额的 40%。

武汉的早点不仅方便省时,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于面,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干稀兼有,美味可口。现举以下几例: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中特别喜爱的大众化食品,它便宜实惠,花上几角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填饱肚子。据说,30 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 李包怕面发馊变质,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倒了麻油壶,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合在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滤去水,放在碗里, 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立刻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李包顺口说“热干面”。此后李包专卖这种热干面,并且将这种技艺传之于世。现在,武汉经营热干面的摊点多达 300 多家。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名面。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早年间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 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寻常早点。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仁而得名。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十分讲究,煎制非常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 色黄味香。

面窝也是武汉人“过早”的常用品之一。面窝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和芝麻等佐料,经油炸而成的米饼,它形似面做的烧饼,但中间有下凹的小窝,故称面窝。传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以米食为主的武汉人所喜爱。

武汉早点食品丰富多样、经济实惠、味道可口。除了上面提到的豆皮、热干面、面窝外,还有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老谦记的炒豆丝、田

恒启的糊汤米粉等。

武汉人“过早”的吃相也很有趣:有的蹲着吃;有的站着吃;有的边走边吃;有的一家数口一块吃,吃完各奔东西。在街头,在候车处,在轮渡上, 到处可见这种“过早”的武汉人。你也如此,我也如此,大家彼此彼此,并不觉失“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