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民俗拾趣

鄂东南阳新县地处鄂赣两省之交,南依幕阜山脉,北临长江。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阳新的民俗和传说十分丰富。

抛彩球是阳新广泛流行的一种节庆游艺活动。每逢佳节,城乡到处可见飞舞的彩球。

彩球的玩法是:由一人扮丑角,手拿一根染成鲜艳颜色的细长竹竿,竹竿一端系一条红绸带,绸带上边系着一个彩球。彩球或用布扎,或用绸扎, 或用纸扎,都很鲜艳。玩彩球时,小丑双手紧握竹竿,把竹竿不系彩球的一端夹在两膝间,不断地抖动、摇晃。抛球的人扮成小旦和小生模样分别在小丑两边,随着节奏不断地用手、脚、肩、腰去碰球。他们相互配合,边舞边唱,旁边还伴有欢快的锣鼓。他们走街穿巷,吸引来无数男女老少。到了稻场或开阔地方,他们就拉开场子玩,玩的花样不断翻新,有 4 人抛 1 球的;

有 2 球 4 人抛的;还有 4 球 8 人抛的,上下翻飞,令人目不暇接。看的人围成圆圈,不断叫好、喝采。

在阳新抛彩球是求吉的活动,是对三国东吴大将甘宁的一种纪念方式。甘宁死在富池口,老百姓给他在大岭山修了一座大墓。每年三月三,富池口一带的百姓就抬着甘宁的神像,拿着纸幡为甘宁扫墓。在扫墓时,人们总要朝墓上抛彩球,既表示纪念又求福佑。这样逐渐在阳新兴起了抛彩球的风俗。人们不仅以此为节助兴,增添喜庆色彩,而且希望鲜艳的彩球给人们带来美满的生活。

阳新还流行一个特别的习俗,即正月二十这天,家家一定要吃煎的年粑, 据说吃了可以补天。

传说女娲补天以后,用泥巴做了一男一女,让他们做夫妻。快过年了, 夫妻二人做了些年粑送给女娲以感恩致谢。女娲只收了一点儿,其余的让他们带回去。女娲说:“我用了 36,000 块石头补天,有些地方补得不太好, 你们把这些年粑带回去,到正月二十那天,把年粑煎了吃就可以补天。”夫妻二人记着女娲的话,在正月二十那天煎了一顿年粑吃,果然那年谷子满仓, 果树压弯了枝头。

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夫妻二人忙着干活忘记了煎年粑,只吃了一碗汤粑, 结果,这一年要下雨时不下雨,不要雨时又下个不停。桃李不开花,油菜不结籽。好容易盼到谷子黄了,天又下了一场大雨。夫妻俩真后悔,不该忘了正月二十煎年粑吃。从那以后,年年正月二十,夫妻俩都要煎年粑吃,逐渐在当地形成了风俗,还留下了一首民谣:“二十把粑煎,吃了好补天,麦子结双刁(穗),谷堆冒尖尖。”

阳新人嫁女与别处一样,也有哭嫁的习惯,但这儿的哭嫁与别处不同, 要哭出一首诗来。而且诗中要以花作比喻,花名还不能重复,所以这里的哭嫁叫“哭百花”。

女儿出嫁以前,要请邻家的姑娘来陪哭,多的要陪哭 20 多个夜晚,少的

也要陪哭 7—8 夜。哭嫁时,老婆婆、大娘、大嫂都要来听,边听边议论,好象是一群特约评委,看谁哭得好。姑娘们都尽力发挥,以给人留一个好印象, 哭嫁实际上成了颇有情趣的比赛。

母亲首先开场: “桃子开花水红色,

来了许多陪嫁客, 招待不好莫见怪, 桃园义气莫丢开。” 又接着哭女儿: “菊花开花一片黄, 女儿快要离开娘, 粗茶淡饭养大你, 养育之恩莫要忘。” 女儿开始哭母亲: “桐子开花一片白, 只有女儿做不得, 娘生娘养十八九, 娘儿怎能来分开。”

母亲又对女儿既安慰又恭贺: “荷花开花一瓣瓣,

莲蓬结子一排排, 莲子落泥生贵子, 娘儿终久要分开。”

这时陪嫁的姑娘也不断地插嘴陪哭: “牡丹开花粉红芯,

劝姐做个贤惠人, 莫学筛子千个眼, 要学蜡烛一条心。”

出嫁的姑娘要哭着回答致射,表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好茶好饭孝公婆。”

这种哭嫁一直到新娘上轿为止。哭与乐、悲与喜交融一体,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赛歌会。

阳新的产育习俗也很有趣,就拿婴儿“洗三朝”来说吧。“洗三朝”那天,孩子的家人要请几桌酒席招待亲戚朋友吃三朝饭,还要请村里人吃“长面”。长面就是长寿面,意思是吃了长面,小孩就好养。被请的客人提上 8

个或 10 个红鸡蛋,进门时嘴里不断地喊“恭喜!恭喜!”。

给小孩“洗三朝”还有一些有趣的动作和说法,接生婆洗好小孩后,要在小孩屁股上拍几下,说:“我把乖乖拍几拍,发富发贵由你得。”小孩的母亲赶紧接口说:“谢你金言!”

在山区,洗三朝时,接生婆要拿一根吹火筒,在小孩的肩上滚两滚,说: “儿呀心肝肉,长大会背竹。”

湖区就不一样,接生婆给小孩“洗三朝”后,拿一根木棍在小手上挨一挨后说:“儿呀快快长,长大会荡桨”。

民间传说,小孩是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出生后,她过三天要来看看。如果小孩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喝喜酒、吃长面,表示这户人家疼爱小孩, 她就放心了。否则,她认为这家人不喜欢小孩,就要将孩子带走。所以人们害怕送子娘娘带走小孩,就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将小孩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喝酒吃面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