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茶馆

武汉人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坐茶馆。旧时武汉三镇有茶馆 1300 多家,现在旧式茶馆逐渐减少,装有现代电子音响设备的音乐茶座满街皆是。音乐茶座虽然喝的不尽是茶,听的不再是街头艺人的小唱,但其民俗功能、性质与旧时茶馆并无二致。

武汉商业向来发达,来武汉的各路商人常以茶谊为交易的场所,武汉市民及外地游客也常将茶馆作为品茗聊天、听书看戏,下棋玩牌的消闲所在。茶馆遍设于大街小巷,大凡江边、汉水边、闹市中心等处的茶馆,生意格外兴隆,可谓四季客常满,杯中茶不空。

从前,武汉的茶馆按经营规模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茶馆, 茶桌在三四十张以上,雇请帮工 10 余名。馆内设有雅座,备有几张躺椅,还有玩牌的单间,牌具由茶馆提供。茶馆还附设小酒馆、小卖部,来者多为中小商人。

中型茶馆,规模略小于大茶馆,请帮工 5—8 人。白天以卖茶为主,晚间咬册子(说评书)、演皮影戏,还有楚剧、汉剧清唱等,来喝茶的有中小商人和市民。

小型茶馆,一般只有 1—2 间房子,茶桌 10 来张,帮工 1 名招呼喝茶, 老板和老板娘则招呼客人打牌,晚上也有说书等活动,来者多为肩挑小贩和手工业者。

武汉人习惯喝绿茶,如果用上等名茶待客,老板觉得不划算;用普通粗茶,茶客也不满意,所以武汉茶馆一般都用毛尖茶。因为毛尖价格适中,而且耐泡。也有个别茶客根据自己的口味自带茶叶,只用茶馆的开水,但茶钱照付。

茶馆的茶具在 30 年代以前一般用江西细瓷盖碗,上有杯盖,下有碗托子。30 年代之后,除少数高级茶客外,一般用茶壶泡茶。用茶时,一把茶壶一般只配两个茶杯,最多不能超过四个,否则另加一壶茶。

茶钱先付后付,任凭茶客自便。只要你坐进茶馆,“茶博士”会自动把茶碗送上,他们自有识别先付后付的记号。在用盖碗泡茶时,如果茶客是先付钱后喝茶,上茶时就将茶碗座子收走,未付钱的就不收。改用茶壶盛茶后, 已付茶钱的茶客用蓝细线口茶杯喝茶,未付钱的就用光口杯。

茶馆里除了品茶闲聊外,多数人借茶馆作为交易之地,这就是忙碌的商人和其它各业人员为什么常坐茶馆的原因。很多买卖都是在茶楼里成交,买卖双方经纪人都以茶楼为生意场,在这里看样品、讨价还价。茶馆的交易习俗很特殊,比如粮食行经纪人为了只让对方看见,就用有底板的算盘,以拨子的形式来表达索价和还价的数字;还有的用袖笼打手势,用暗语谈价格, 他们用牛、地、人、工、大、王、主、井、羊、非 10 个字,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布匹行用明、暗、聚、宽、拐、变、夜、问、梢 9 个单字代替一至九的数字。水、土、果行业用牛、月、汪、则、中、和、

壮、利、秋 9 字代替。肩挑小贩在茶馆谈话也打暗语,他们用斌、文、善、

作、成、安、沔、柯、庆 9 字代替一至九的数码。比如他们见面时,甲问乙: 今天怎么样?乙回答说:不好,只搞了“文老”。“文老”就是两块钱,其他如此类推。

瓜菜行的结算兑款有的也在茶馆进行。象武昌胭脂路、三层楼和汉阳青

石桥一带的茶馆,都是菜农、菜商结帐、休息和打听行市的地方。

有的茶楼还直接作物资交易,如旧时临城茶楼,位于闹市中心,当时有上、下两层茶座,每天茶客不下千人。这里集中进行鸟雀交易,每天雀子商都提着雀笼从四面八方赶到茶馆,边喝茶边谈生意。

普通劳动者也喜欢上茶馆,他们在劳累一天之后,晚上上茶馆散心、聊天或分帐。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各有比较固定的茶馆,坐茶馆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旧时茶馆还是秘密社会的活动中心,青洪帮、哥老会成员多来往于茶楼酒馆,用摆“茶碗阵”的方式进行活动。

武汉著名茶馆有中山大道积庆里的临城茶楼、花楼街的楼外楼、六渡桥的汉南春、洞天春、民生路边的话雅、集稼嘴边的怡心楼等。此外,还有季节性的露天茶园。夏季闹市区的小花园,高层旅社的坪台都开张营业、供应茶水。当夜幕降临,这里茶客云集,人们边品茶边说笑,凉风习习,丝竹入耳,怡然自乐。如武昌桥头下树林里,茶客进园,一把躺椅,一柄蒲扇,一盏清茶,江风徐来,茶香扑鼻,好不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