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

土家人喜爱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 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西水河畔的来风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

相传,从前这里有一位姓彭的孤老太婆,在乡里修了摆手堂教外乡人跳摆手舞,还施舍柴米。人们学会了摆手舞,都不愿离开“摆手堂”,于是跟彭婆婆一起开山种地。后来彭婆婆去世了,人们悲伤落泪,泪水积成了一个湖泊,这就是舍米湖的由来。现在舍米湖虽无湖可寻,但优美动人的摆手舞世代相传不绝,摆手堂塌坏便立即修复。这里的摆手堂已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罢晚饭就扶老携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堂”。土家人为了创造热闹气氛,还要鸣铳放炮,在中间的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

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着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份是顺摆,即摆右手时就出有脚,摆左手时就出左脚,俗称“甩同边手”。

土家人在“摆手堂”尽情欢跳,舞蹈动作多是土家人生产、生活、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跳蛤蟆”、“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事活动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纺棉花”、“砍火楂”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比脚”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庆功饮宴”等等。摆手舞的舞姿粗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在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个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传说这种舞蹈起源于明代的平倭战争,土家族士兵奉命去东南沿海剿灭倭寇凯旋而归时,土家族父老乡亲杀猪宰羊庆贺胜利,大家酒酣兴起,手舞足蹈,演示剿倭战况。后代相沿为“大摆手舞”。跳大摆手舞的集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无论是大摆手舞还是小摆手舞,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在神堂,一旦听到节奏极强的锣鼓声,面对热情洋溢的舞动的人潮,土家人会情不自禁地置身舞蹈行列,跳得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