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的“吃鸡胯儿”

英山人称结婚、办喜事为“吃鸡胯儿”。英山的婚俗与外地比较,有的地方还颇为特别。

现在农村中男女青年有一部分是自由恋爱结婚的,但大部分还是通过媒人介绍而结亲。首先由媒人上门提亲,如果双方觉得有必要进一步的接触、了解,媒人就和两家商定一个具体时间“看人家”。一般是女方由母亲和婶娘、嫂子陪着到男方家作客。“看人家”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看男方的长相、能力;二是看家庭的底细(主要是财力方面);三是看男方家与邻里的关系是否“和人”(与邻里关系融洽)。如果女方满意,男方也没意见就准备订婚。

订婚叫“过路”。女方开出婚单,用红纸列出女方的伯、叔、姑父、舅父等主要亲戚名单送给男方,意思是要男方在订婚时要请这些人到场。“过路”这天,男方父子同媒人一道去女方家吃早饭,女方家请主要亲戚作陪。早饭后,媒人邀请女方父女和婚单上所列亲戚到男方家作客,一般吃过午饭就是订婚仪式完成了。从此这对男女之间有了婚姻的契约关系,不能擅自“悔婚”。如女方主动退婚,要退还男方所给的礼钱、衣服等。

订婚之后,每年逢端午、中秋、过年三大节,男方家都要向女方家送节礼,叫“赶节”,结婚之后就不送了。

男女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家主动请女方家长前来作客,席间婉转地提出“要人”的要求,如果女方家长很爽快地答应了,那么就要履行正式结婚手续了。男方家用红纸写上选好的结婚吉日,套上红封套连同礼品及女方所需衣物等一并送到女方家,这叫“送日子”。

女方家知道婚期后,开始置办嫁妆。家俱一般都由女方家负责,男方家只提供床、被等。嫁妆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做嫁鞋”。女方要给未来的公、婆、伯、叔每人做一双布鞋,每双鞋都要用红线结好,还要配上挑花的鞋垫。而给未来丈夫的鞋是要做得最好的,鞋垫上的挑花也最精美。嫁鞋,女方一定要亲自动手做,如果日子紧了,也可以请婶、嫂帮忙。

随着婚期的临近,女方开始哭嫁,一直哭到上轿为止。现在一般只是出嫁当天哭一阵,不哭怕人笑话,当然也有真心实意哭的。

嫁妆一般在婚礼的上午由婆家派人先抬走。路途远的新娘下午就出发, 路近的新娘就晚上走。花轿来时,由新郎的胞弟或堂弟、表弟等少年“押轿” 迎亲,回去时新娘坐轿,少年步行。现在无轿,新娘一行或坐车或步行。新娘上轿或上车前均要自己的兄或弟背上去,不能自己走出门,意思是不带走娘家的土。

婚礼开始后,新郎与新娘首先要拜天地,再拜祖宗、父母,最后再互拜。这时伴娘将手中的瓜籽、糖果当众抛撒,让人们哄抢。接着让新郎、新娘进新房,但新房门往往被闹房的小伙子堵住或闩上,迟迟不开。这时就要有新郎家请来的口才极好的亲戚说祝福吉祥的“四言八句”,婉转地请他们开门。经过一番口舌,门才终于打开,“圆房酒”即刻开始。

“圆房酒”是婚礼中最隆重的一桌酒席,以新郎新娘为中心,菜肴的碗数和陪酒的人数都必须成双,陪酒的人必须是福禄双全的妇女。鸡是菜肴中的一道主菜,是给新郎新娘吃的,所以当地人俗语将结婚称为“吃鸡胯儿”。但这道菜往往被守候在门口的闹房人抢走,抢鸡胯儿是闹房中极有趣的一项

内容,抢的地点必须在新房门槛处,抢的时候,不能将碗掉地摔破,这样不吉利,所以端菜者要特别小心。

喝罢“圆房酒”,闹房又起高潮,人们一边把豆子向床上撒,一边用风趣的象征语言戏谑新郎、新娘直到夜深而止。

第二天新娘在参拜公婆之后,还要笑客满面地迎接众多的来看“新大姐” 的乡亲邻里,从此她进入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