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节令习俗趣谈

节庆时令习俗是民俗生活中传承性最强、最具情趣的部分。孝感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但却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夭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不问亲疏,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糊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止。

人们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初一、初二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在井池边烧些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在初三取下烧掉,俗谚有“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 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更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时,人们把铁罐子也当作敲打器。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什么人家唱什么词,唱些“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太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夜,孝感当地还流传有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 7 个女儿,她最灵最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 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 10 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梭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元宵夜,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民间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日,人们不能在家喧闹。妇女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没有臭虫骚扰。

人们在正月十五晚上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 仆则歉收。

正月十五晚上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从旁应道:“结!”认为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三月清明,人们祭祖插柳。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的俗语。 四月农忙季节,这时常有鸟叫,人们据鸟音各解其意,农民说鸟叫的是

“割麦插禾”;蚕妇说是“看蚕看火”;行人认为是“公无渡河”;学子认为是“切磋琢磨”;闺秀听见了说是“描花绣朵”;看山人说是“莫摘花果”。

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造龙舟。称为“打龙船”。以前按城门方

位造不同颜色的龙船,如南门红船,西门白船。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空城来观龙舟,说不打龙船人易得疫病。山村无水就用纸作龙舟形状出游,游完即烧掉,俗称打鼓送瘟船。龙船竟渡的时间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初六结束, 如果这几天老下雨,人称划船雨。

六月,割早稻前要祭祖,祭时用鱼不能用鸡,因为“鸡”音似“饥”。七月中元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与其他地方风俗相同。

十月初,农家用糍糕喂牛,还把糍糕粘在牛角上,将牛赶到水边照牛影, 这叫“接牛角”。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三十人们祭祖、过年。年饭一般在年三十的黎明吃, 饭里要放些豇豆,用长命菜做羹。人们相互走动叫“辞年”。

临告别时常说“漫漫过岁”,表示徐缓平安地度过岁末。

除贴门神贴春联外,人们还要用红纸剪出“挂门笺”挂贴在门上,孝感的雕花剪纸颇有特色。

年三十傍晚挑足用水,扫净地面后将扫帚藏起来,箱笼均上锁,表示三日之内不出不进。

年三十晚上“团年”,人们通常围着火塘彻夜不眠,称为“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