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鱼不成席

荆州鱼米乡,荆州食俗重鱼。家常便饭有鱼,贵客临门有鱼,礼尚往来有鱼,婚丧祭祀有鱼,无鱼不成席,无鱼不成礼仪。

荆州人食鱼历史悠久,汉代已有“饭稻羹鱼”,鱼在荆州人的手中神奇地变化出各种美味佳肴。“红米煮白鱼”是古人的生活,现在是因鱼设菜, 因鱼下料,一道道名美、色美、味美的鱼肴,使人美不胜收,大快朵颐。

荆州城有四大名肴,其一是“龙凤配”。它以黄鳝、仔鸡为原料,经过煮、卤、炸、溜等多种烹调方法烹制而成,是荆州地区的传统名菜。

传说三国时期,刘备招亲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东吴返回荆州,诸葛亮为他们摆席接风,席上摆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荆州厨师特制的“龙凤配”。只见一条大黄鳝被做成龙形,蜿蜒于盘中,鳞甲片片,脚踏祥云,昂首张口、翘角垂须呈飞腾之状;鸡形如凤立于龙旁,引颈展翅,羽毛绚丽,头冠殷红似翩翩起舞。满盘飞动,令人赏心悦目。刘备一见,心中大喜,赞不绝口。从此“龙凤配”一菜也就声名远扬。

其二是“鱼糕丸子”。鱼糕丸子是荆州一带特有的风味,以吃鱼不见鱼, 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

传说鱼糕的制作起源于楚国。在楚都纪南城有一酒店,专做各种鱼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买鱼多了些,偏偏这一天生意清淡,到晚上还剩不少鱼。眼看鱼已离刺将要腐烂,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鱼刺全部剔除,将鱼肉剁碎成茸,掺进几个鸡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点儿白酒除腥,然后做成糕放在蒸笼里蒸熟。第二夭把鱼糕切块装碗蒸热,浇上调料摆案出售,结果大受欢迎。后来鱼糕越做越精美,人们用鱿色和肥膘肉做糕,再用猪肉、山药等制成肉丸。肉丸垫底,鱼糕放在上面,最后以肚片、腰片烹炒盖帽,多菜共碗,俗称“杂烩头子”。此菜中的鱼糕晶莹洁白,丸子鲜嫩可口。

在荆州一带,鱼糕丸子是筵席中的头菜。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寿庆请亲朋聚饮,都要吃鱼糕,有“无鱼糕不成席”之说。

其三是“皮条鳝鱼”。荆州城有座“聚珍园”餐馆,聚珍园的“皮条鳝鱼”是一道传统名菜。鳝鱼是食疗佳品,《名医别录》将鳝鱼列为上品,说它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

做“皮条鳝鱼”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活鳝鱼买回后,宰杀洗净切成条形挂糊上浆,用三道不同油温的油籴炸至皮酥,挂糖醋荧汁而成。这样做出的鳝鱼,形似皱皮蛇条,色泽金黄透明,外酥脆、内鲜嫩、味道香甜醇厚。这道菜还随着“荆帮”厨师的流动,传到了台湾,成为台湾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其四是“冬瓜鳖裙羹”。它是用肥大的雄鳖裙边和嫩冬瓜,加鸡汤、调料焖煮、清炖而成。是夏季消暑的上等营养菜肴。

这道菜的历史也相当久远。据《江陵县志》记载,北宋时,宋仁宗召见荆州人张景,问他江陵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张景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 嫩冬瓜煮鳖裙羹。”可见“冬瓜鳖裙羹”在宋代就闻名于世了。

沿江而下,来到公安地区,公安人一定会端上“三鲜头菜”招待。此菜原名“湘妃糕”,相传娥皇随舜帝南巡,在公安吃了当地的鱼糕,食欲大振, 鱼糕因此成名。“三鲜头菜”的用料作法与荆州的鱼糕丸子近似。

石首地区的名菜是“笔架鱼肚”。在笔架山下的大江中出产一种■鱼,

■鱼鱼鳔肥大厚实,不仅外形似笔架山,而且鳔内还有一个红色的笔架山图案。人们把用这种鱼鳔晒制的鱼肚命名为笔架鱼肚。据说笔架山下有一座■ 鱼宫,宫里住着一位■鱼大王,只有到这里来朝拜过■鱼大王的■鱼,肚里才会有笔架山的形象。难怪人说“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

石首人用笔架鱼肚和母鸡脯肉为主料烹制成“鸡茸鱼肚”,这道菜松软味美,颜色宜人。

离开长江,北上汉水,潜江县还有两道著名鱼菜。一是“抓炒鱼条”。相传清康熙年间,潜江有一任县官常爱跟下属开玩笑。一天,县官做寿,宾朋满座。席间书僮从后面端上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盘,县官放下酒杯, 笑着说:“今日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望乞笑纳。”掀开盒盘,里面是一堆白晃晃的小“银条”,众人无不惊讶。待“银条”端到面前, 众人才看清原来是一根根裹着糖霜的菜点,不禁哄堂大笑。每人尝了几根, 觉得味道甚好,齐问此菜何名?县官随口说“抓炒鱼条。”

鱼条的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反复翻炒,加上所需佐料,便成了内嫩外酥、形如银条的“抓炒鱼条”。

潜江还有一道菜叫“二回头”。潜江人将湖区特产的黄鳝鱼入笼蒸熟, 再下锅过油,这样做出的鳝鱼两头翘起,俗称“二回头”。这道菜的特点是鳝肉肥厚、滑嫩清香,看上去似冷的,吃进嘴却是热的,入口即化,余味无穷。

无鱼不成席 - 图1无鱼不成席 - 图2此外,天门地区的“清炖甲鱼”,沙市的“菊花乌鱼”也名誉江汉。 荆州人喜欢吹鱼,善于吃鱼。“编鱼吃边,鲫鱼吃脊,胖头脑壳 无鱼不成席 - 图3

无鱼不成席 - 图4皮。”荆州人吃鱼讲究季节,“春鲢夏鲤芦花鲫,过冬鲭 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