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中的陷阱

物价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我国实行价格体制改革以来,除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等价格由国家宏观调控外,其它商品价格放开,按价值规律随行就市,这对搞活经济、繁荣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诸如旧的价格体制已被破除,新的价格机制又尚未健全,一些从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走过来的企业患了价格不适应症,误以为自主定价就是随意定价等等,使放开后的市场物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尤其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日常消费品及服务上,价格尤为混乱。为此,国家计委公布了《商品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及实施细则。该规定实施以来,由于广大经营者都能自觉遵守,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逐步走向了规范。然而,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经营者打着明码的幌子,在标价上玩起了把戏, 或明码虚价、或明码隐价,使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掉进了这虚虚实实、令人捉摸不定的价格陷阶。

(一)阴阳标价掩目坑客

一位去医院探望病人的男子程某,路过一水果摊,见标牌上写“红富士” 每 500 克 4 元,也没还价,便称了 5 斤,递过两张“大团结”即离去。到医院后,当同房病友得知他手中的“红富士”是在那外号“快刀”的水果摊主处买的,便提醒他可能被斩了。果然发现缺了 1.9 斤,被多收了 7.5 无。于是,由同房病友陪同来到“快刀”摊要求退赔。不想摊主指着标牌上的“红富士”每 500 克 5.5 无的标价一口咬定程某胡搅蛮缠,辱骂他眼睛瞎了。脸

胀得通红的程某,怎么也弄不懂原先自己清清楚楚看见的标牌上标明每 500

克 4 元的红富士,一眨眼怎么会老母鸡变鸭,变成了每 500 克 5.5 元?知晓内情的好心人向疑惑不解的程某悄悄道出个中底细。原来这水果摊的标牌具有正反两面的,一面标的是较低的价,另一面标的则是高价,低的那一面是给第一次来买水果的顾客看的,高的那一面则用来应付事后怀疑斤两不足而特地前来质询的顾客。由于摊主颇善于察言观色,且变换手法特快,因此顾客往往会因为看到标价前后不同而迷惑不解,面对摊主强词夺理的指责,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价格,一些胆小的只好自认倒霉。据后来闻讯而来的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该“快刀”摊主已用此偷梁换住的手法斩过不少顾客,前不久他们还收缴了其他水果摊一批正反两面标不同价格的阴阳标价牌,重罚了这些坑害消费者的不法摊主。

(二)浮动标价价中有价

标价,本来就是为达到买卖公平的目的,但是某集市一些水产摊贩却别出心裁标出了“浮动价”:鲫鱼每 500 克 2 元至 6 元、花鲢每 500 克 2.5 元

至 4.5 元,等等。马女士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她便赶到附近集市采购鱼肉蛋虾等物。偏巧,往日马女士经常光顾的老鱼摊已经收市,便来到相邻的一鱼摊买鱼。她挑了两条大花鲢,摊主报价 2500 克 15 元。经过公平秤时她

随手校一下,发觉缺了 750 克多收 4.5 元,便马上转身跑到该摊论理,可是

该摊主振振有词地说,缺什么秤,你挑大的当然要按高的价格算,收你 15

元,还便宜你 0.75 元零头呢。望着 2.5—4.5 元浮动价、马女士只得打落牙齿往肚里咽。马女士的此番遭遇,其实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某店皮鞋标价70—100 元,衣服标价 100—150 元,消费者购买时若不问清楚,根本就不知

道自己所挑的衣服究竟应属哪个价格。

(三)避卖标虚明码高价

明码标价,顾名思义当然是要标商品真实价格。但时下个别商店、摊亭上所标的价含水量实在太高。自以为不吃亏的消费者,往往不知不党中便掉进了经营者所设的价格陷阱。A 君在一个体摊看中一件水洗布料的两用衫, 标价 140 元,费了半天口舌的讨价还价,砍掉了 65 元。得意洋洋地上别处转

转,却在另一处摊前看到同样的衣服标价只不过 80 元。踅回原摊,恰好又看

到另一消费者以 70 元价格买下和自己手中同一样式的衣服离去,心里顿时冷了半截,懊丧不己。陪同的朋友上前责问那位商贩为什么要比别人标的价高, 他却大言不惭地说什么“现在要求明码标价,若我们价标低了还得被消费者砍掉点,那我岂不是吃亏。假若标高了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其实,他还省略了下面的话,那就是如遇上不还价的“巴子”正好可以狠狠斩上一刀。不斩白不斩!无独有偶,B 君偕同妻子前往上海某商场服装出租柜台,挑中一条时装裤,标价 148 元,经“侃价”后,优惠至 120 元买下。然后,转到

该商场隔壁一服装柜,却见同手中买下的一模一样的时装裤标价仅 120 元,

经试探性“侃价”可降至 90 元。当两人回到原柜台前质问柜主为何要这样做时,却被告之这是“我们”的一种“促销手段”。令人啼笑皆非。

(四)隐性标价价外加价

去年夏天,某君上街买西瓜,来到一摊前,只见标价板上写着优质新澄瓜,包红包甜,“一斤五角”斗大的红字,老远便见得分明。此君也不讨价, 低头挑了两个大西瓜计 26 斤,递过去 13 元便想离去,不料却被摊主一把拖

住:“还差 13 元。”此君反问道:“不是 5 角一斤吗?”摊主口沫横飞地叫道:“依睁眼再看看,8 斤以上,1 元一斤;8 斤以下,5 角一斤。懂吗,乡下人!”这时,该君才发现,在斗大的“五角一斤”下面,标了一行蝇头小字:8 斤以下。又注上 8 斤以上每斤 1 元。类似这种标价的“艺术处理”, 在大街小巷摊标牌上,几乎随处可见。利用视差遮人眼目的隐性标价;旨在引诱“近视”消费者上当受骗。

这种隐性标价欺骗顾客的做法还广泛存在于其他商店和服务场所。有位上海出差的公务员,在办理公事之前,到一家发廊理发,说好 10 元。但理完

后店主却索要 90 元。原来洗头、刮脸、喷香水(进口)、按摩这五道工序都需加价,还要收空调服务费。这种“水平面下”的价外加价,在时下舞厅、美容店、咖啡屋等服务行业屡见不鲜。

以明码标价作幌子巧设陷阱欺骗顾客的行为,除上述几种一般在个体摊柜较多出现的虚价、隐价、价中有价等把戏外,还有一些在国有商店里也较常见的在商品标签上的产地和品质上所做的文章。如品质明明是羊毛的却标羊绒的,混纺的标全毛的,合成革的标牛皮的,产地明明是广东的却标意大利,法国进口的等等,由于消费者一般不太懂得识别,而且以为国有商店里明码标价总不会有假,因而上当受骗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