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它不再停留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与否定,对动乱中的个人不幸与民族苦难的展示,而是将整个共和国的历史,乃至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纳入艺术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关系中考察动乱的根源,在生活的磨难中检验人的道德、情操、信念的韧性。“伤痕文学”中那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的情调已不多见,正义和良知的力量,非人处境中人性人情之美、困厄中期待解救的生存意志开始融入作品主题,反思文学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过去历史的全面回顾。
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的《灵与肉》、张一弓的《张铁匠的罗曼史》、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都以整个新中国的历史为背景来展示人物的命运。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陆文夫的《小贩世家》时间跨度更大,更具历史纵深感。在《天云山传奇》中,正直忠诚的共产党人被打入社会最底层,而僵化、自私、封建家长式的领导人却能在官场中扶摇直上。革命的受难者不计身家性命,继续履行共产党人的职责,因为内心深处的信念支撑着他,而且在最艰险的环境中也有他人的同情、支持甚至女人的爱慕。这部小说的传奇性,不仅表现在人物命运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更表现在人物形象的英雄色彩和作品基调的理想主义,这使它与“伤痕文学”形成了反差。《灵与肉》在展示人的不幸遭遇与“伤痕”的同时,也保持着“光辉的底色”,主人公许灵均幼年被资产阶级的父亲抛弃,后来成长为教师。但由于血缘的关系,他又被组织上所抛弃, 在农场里做了牧马人。土地、大自然和敦厚的劳动人民给了他慰藉与幸福,
政治风暴未能摧毁他的生存意志。后来,当政治风向转变,他重新被看作体面人,并有机会去美国继承家业的时候,他却留在了农场,因为那里有他的“生命之根”。《李顺大造屋》讲了一个极单纯又真实,颇有概括力的故事: 农民李顺大无屋,立志建造,凡两次未成,均不是因为财力人力,而是为社会政治所破坏,一篇小说写尽了中国农民几十年的辛酸。《小贩世家》写一个卖馄饨的小商贩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小商小贩在新中国直至 80 年代中期还是常人所不齿的角色,在文学中更没有地位,而陆文夫笔下的小商贩朱源达却足以令人深思。朱源达早年有经营小吃的经验,解放后家境困难,他不愿加重人民政府的负担而挑起了馄饨挑子,走街串巷,在给他人温饱的同时养活了自己的家小,但他这种个体经营一再受到政治风雨的侵袭而难以为继,只得靠拣破烂过活。到后来商贩可以自由往来,个体经营受到鼓励了, 他却决心不再干了,而要到国营单位谋个铁饭碗,吃社会主义去。小说从经济领域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和一个特定阶层中人的心理障碍,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力量。
反思文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一些比较浅表的层面比如社会政治、道德情操等等,较少涉及文化及哲学、心理的层面,但它在主题、题材的广度与深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创作方法与技巧也有新突破,比如王蒙的《蝴蝶》和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在叙事方法上已越出了一般的现实主义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