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西蒙

西蒙(1913~ )以其 1960 年发表的《弗兰德公路》而名重一时,并被列入新小说派。他生于马达加斯加,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读过书,也曾学过画。 1936—1939 年间游历西班牙、德国、苏联、意大利、希腊等国。二次大战期间曾被德军俘虏,战后在比利牛斯山区定居,种植葡萄,同时开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作弊的人》(1945)、《钢丝绳》(1947)、《古利维尔》(1952)、《春祭》(1954)、《风,重建巴罗克风格装饰屏的尝试》(1957)、《草》(1958)、《弗兰德公路》(1960)、《豪华大厦》

(1960)、《女人群像、关于让·米罗的二十三幅画》(1966)、《家史》

(1967)、《法萨尔战役》(1969)、《瞎子欧里昂》(1970)、《导体》

(1970)、《三折画》(1973)、《事物的寓意》(1975)等。在新小说派中,西蒙不能算是首要人物,但他却获得了 198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苦心

经营了 30 余年的新小说奠定了更牢固的国际地位。

西蒙受福克纳和加缪的影响很深,他的处女作《作弊的人》从主题到形象都与加缪的《局外人》相似。他认为世界缺乏理性,人受时间的支配和莫名其妙的历史事件的左右,被困于厄运之中,无法逃脱,物独立于人并且常常制约人。他最初的几部作品基本上是传统写法,有人物,有情节,娓娓道来。

从《风》和《草》开始,有了明显的“新小说”特色,不重情节的连贯性,时间自由跳动,场面相互交错,刻意描述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潜意识活动, 有时用大段的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起伏回旋,重叠错乱的结构来表现人的瞬间感受和现实生活的冗杂混乱。在他的代表作之一《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些陈旧不堪、胡乱剪接起来的老影片,许多段落整个丢失不见了, 以至从一个画面突然跳到另一个画面,使人无法弄清那个得胜还朝的强盗在此之前是如何行动的⋯⋯剪刀加胶水,总算避免了导演令人厌烦的叙述,时断时续地把故事情节交待出来。”这可以算是对他本人小说创作的形象概括。

《弗兰德公路》是他的成名作,情节主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溃败中乔治和两个战友的遭遇。乔治在战后一个夜晚对往事的回忆,他的被捕, 两个战友对各自战马的怀念,三个人的声音彼此呼应。作者用大段篇幅和详尽的笔触描绘死马。《历史》是叙述者一天的经历:早晨出门,遇见朋友、就餐、卖旧家具、偶然发现几张旧照片和明信片、走亲戚、夜里回家,借助

照片和明信片将情节引伸开,交织成一张回忆的网,以此表现纷繁杂沓的世界。把现实分割成一块块活动着的浮雕,细加描绘,有的评论称之为“照相笔法”,并预言这是文学新纪元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