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瓦尔泽
瓦尔泽(1927.3.24~)是学者型的作家,他 1951 年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便是研究卡夫卡的专著。1958 年以后,他曾多次到英美许多大学讲授德国文学和创作课程。60 年代出版的《间歇》(1960)和《独角兽》(1966)已显现他本人的独特风格,70 年代继续进行形式、结构、手法和语言的实验, 发表《虚构》(1970)、《加列斯特尔氏病》(1972)、《坠落》(1973)、
《爱情的彼岸》(1976)、《惊马奔逃》(1978)和《心灵的活动》(1979) 等一系列小说。80 年代又有《天鹅之屋》(1980)、《安泽尔姆·克里斯特莱三部曲》(1981)、《致洛尔特·李斯特的信》(1982)、《激浪》(1985)、
《多尔勒和沃尔夫》(1987)和《狩猎》(1988)等新作,此外还有几部剧作,其中《橡树和安哥拉兔》(1962)已译成中文。瓦尔泽是“四七社”成员,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自己的创作可以“参与变更这个社会,使其更加民主”。在创作手法上不拘于现实主义的套路,广泛吸收卡夫卡、普鲁斯特等现代派作家的技巧,以心理分析、细节描写、讥讽和借喻见长。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软弱(《虚构》),个人与社会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对抗(《加列斯特尔氏病》、《坠落》),人到中年的苦闷遁世心情(《惊马奔逃》)和感情纠葛(《激浪》),他不重情节, 比如《间歇》,绝大部分是主人公的感受、观察、联想和回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叉重叠,整个社会的全景由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内心视野中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