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化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属于第三世界,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文化中的传统因素、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比较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也在出现新的面貌。战争的结束对德意日等国人民意味着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对欧美发达国家意味着重获和平,而对第三世界国家则在战胜侵略者的喜悦之外还有一层从殖

民统治下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欢欣鼓舞。这点特别体现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里。对这些国家来说,当代是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因此在 50 年代,当西方文学在着力于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时,中国和一些东方国家的文学则显得明朗、单纯而富于朝气。在中国,由于国际关系和政局的变化, 文学逐渐自立于世界文学主潮之外,由孤立、封闭而窒息。8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逐步开放,文学已有了一个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国际性背景。

日本由于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倾向,一直与西方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并处于相近的精神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学思潮和大的动向都会在这里产生反应。加之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造成的社会需求,日本文学呈现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尤有特点。

非洲和拉美都有着古老的文化,由于近代以来的殖民统治而在经济政治上发展缓慢,而文学事业则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个性意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当代作家希望自己的文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从而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1945 至 1990 年,拉美国家有 5 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在 1986 年至 1991

年短短 5 年之中,非洲有三位作家获奖。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正在以崭新的文学显示其独特的魅力。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的拉美“爆炸文学”,将艺术的主根须深深扎入印地安神话和拉美的神奇现实之中,广泛地、创造性地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在感受方式、观察视角和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不单在西班牙拉美地区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而且在欧洲和北美风行一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文学倒流”现象。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使得欧洲在文学史上的中心地位发生偏移,形成文学上的多元共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