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特·格拉斯

格拉斯(1927.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负过伤,当过俘虏,战后在艺术学院学过雕塑和绘画,“四七社”成员。他既写小说,也写诗和剧本,他的诗深受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想象奇特,激情奔放,韵律感很强, 有诗集《风信鸡的长处》(1956)和《三角轨道》(1960)等。剧作往往由法国荒诞派戏剧引发灵感。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写有《铁皮鼓》(1959)、

《非人的岁月》(1963)、《比目鱼》(1977)、《局部麻醉》(1969)、

《蜗牛日记》(1972)、《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等数部长篇和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

《铁皮鼓》在西德享有盛誉,它的面世被当作文学界一件大事。而在初稿写成时,还是错别字连篇,无法阅读的东西。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自学者”,他的语文基本功很差,而想象力却惊人地发达。他自称从小喜欢说谎, 长大后“最喜欢大言不惭地撒谎”,因为“在特定情况下,真情令我感到厌倦”,虚构、杜撰、编讲童话是他一大嗜好。他称自己是心理变态者,“没有变态心理的人,令我感到极不舒畅。凡是感觉自己是正常的人,我都害怕。”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非正常的事件和奇思异想。《铁皮鼓》所写的便是一位奇形怪状的侏儒眼里的世界。

小说是由主人公奥斯卡·马采尔拉特对往事的回忆展开叙述的。奥斯卡现年 30 岁,他因涉嫌谋杀而被关进了疯人院,他写下了“一个有变态心理的人”的生活历程。奥斯卡的外祖母在地里收土豆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被官军追赶的男人,高大健壮的外祖母把这个瘦小丑陋的逃犯藏在自己肥大的裙子里救了下来,事后她怀孕了。生下一个结实活泼的女儿——后来便是奥斯卡的妈妈。奥斯卡是心智超常的人,他一出生就停止了精神发育,从 3 岁起,他决定停止身体发育,以便与龌龊的成人世界保持距离。他让自己从楼上跌下

来,把自己跌成了一个彼德·潘①。他得到一只铁皮鼓,这件乐器成了他作为儿童的标志,他以此自娱,抒发情感,也以此恶作剧——他曾躲在主席台下用鼓声搅乱了纳粹集会的仪式。他有一样特殊本领,就是能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震碎周围的玻璃,他以此进行抗议,并使自己免受成年人的侵犯。格拉斯赋予奥斯卡的这项特异功能可能直接受到了意大利作家姜尼·罗大里《假话国历险记》(1958)的启发,那里面的主人公小茉莉也以其能“以歌声震碎玻璃”而出名。而小茉莉是天生嗓门大,奥斯卡则在必要时才以声音为武器。

奥斯卡经历了法西斯恶性发展的过程,并在战争期间作为“前线剧团” 的演员在法国演出,战后当过石匠、裸体模特、歌手,后来因灌唱片而暴富。他的经历正是 1930 至 1950 年德国历史的缩影。作者在写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写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对性的无所顾忌的描写也构成了作品的显著特色。

《铁皮鼓》与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和中世纪宫廷的弄臣角色有紧密联系。奥斯卡即是德国社会的弄臣,他使那些生活在自满自足、忘记了过去的社会中的成年人恢复记忆,重新沉浸在儿时的恐惧和快乐中。

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是 13 个相对独立的短篇,讽刺“英雄崇拜” 的市侩风气。长篇小说《非人的岁月》分别由三个人叙述,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两部作品与《铁皮鼓》合称“但泽三部曲”,但除了背景同为作者的出生地但泽、时间也大体一致外,并无更深的内在联系。长篇小说《比目鱼》写人与鱼的纠葛和冲突。情节更为离奇。

格拉斯笔下要么是人一样的动物、动物一样的人,要么是畸人、怪人, 情节场景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怪诞与荒谬,这可能因为他是“一个爱撒谎的人”、“一个心理变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