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

1979 年,在整个文坛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时候,蒋子龙发表中篇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小说以凌厉刚健的风格引起广泛关注,并由此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改革文学是一种社会问题文学,它也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和历史遗留的精神疾患,但立足点是眼前的社会问题,是在建设新生活之中的种种阻力、阻碍及观念、情感、道德方面的困惑与苦闷。作家大都不满足于提出或发现问题,而且要尽可能给出自己的答案。文学在自觉地充当社会改革的精神先导。在关注社会问题这一点上,它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保持着一致,而它反映现实更为直接因而更能引起共鸣,改革文学的读者群远远超出文学爱好者的范围,阅读与欣赏主要的已不是一种娱乐和审美行为,而更多的倒是一种认识行为。报刊以“欢迎乔厂长上任”为题展开讨论,读者则纷纷呼吁上级给他们派去一个乔光朴。乔厂长所面临的工厂管理不妥、生产落后、干部勾心斗角、工人精神涣散的局面正是大动乱之后生产领域的真实写照。而乔厂长的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兴利除弊的气概与品格则代表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

进入 80 年代,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进一步揭示一个民族在经济上重新启动时的种种问题,描绘处于大变动中的人们的追求、挫折与悲欢。《祸起萧墙》写顽固派与改革势力的较量,其结局是力主改革者被反对派推入了绝境。《乔厂长上任记》中的浪漫豪迈情怀为悲愤壮烈的气氛所取代。《沉重的翅膀》通过重工业部上下各层的矛盾斗争及几个家庭和人物的遭逢际遇,在更大的规模和背景上展示了社会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人到中年》着力描写的是历来敏感的领域: 知识分子的状况。做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不仅长期忍受物质生活的尴尬状态,还得忍受“马列主义老太太”一类人的精神折磨,而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

改革文学从社会问题入手,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它较多社会性而较少个体性,这在社会大动荡、大转折,各种现实问题比较普遍、明朗,成为牵动亿万人心的焦点时,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实际生活,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