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函数的物理解释

薛定谔理论中的波函数ψ究竟代表什么?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薛定谔本人还不太清楚。在他的第一篇论文中认为波函数ψ是实在的,反映原子中的振动过程,比电子轨道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在他的第二篇论文中, 他认为波函数表示的是德布罗意“相波”,他试图以彻底的波动概念来建立一个直观的图象,把粒子看作是波群中的“波包”,但是波包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发散,这不符合实际例子的稳定性。在他阐述ψ函数的另一篇文章中,他把ψψ*解释为位形空间的权函数(weightfunction),表示电荷在空间出现的密度,即ρ=eψψ*[4],但是薛定谔的波函数所表征的是位形空间,即多维相空间中的波,而不是三维空间中的波,无法直接代表物理实在。

1926 年 6 月,玻恩在题为《散射过程的量子力学》的论文中,提出了

波函数的概率解释。他的依据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他说:“他在普朗克关于原子和分子碰撞的卓越实验中,每天都目睹粒子概念的丰硕成果,因而确信,粒子不能简单地取消。”不能像薛定谔那样放弃粒子概念, 要坚持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就要设法寻找物质粒子与波统一的新途径。玻恩认为│ψ│2 表示粒子出现的概率。他在文中写道:“更精确的考虑表明,概率正比于ψ的平方。”即当测量以波函数ψ描述的量子态下电子的位置时,它在一点(x,y,z)附近体积元 dV 中发现的概率与ψ*ψdV 成正比。这就是波函数的概率解释[10]。玻恩的这一解释多少有点源出爱因斯坦的“鬼场”(phantomfield)概念,它导引光量子沿某一轨道运动,其波幅的平方为确定发现光量子的密度。毫无疑问,玻恩也接受了薛定谔的权函数ψψ*这一数学形式而换上了新的内容。正如玻恩所说:“必须彻底放弃薛定谔旨在恢复经典连续理论的物理图象,只保留这一形式,并充实以新的物理内容。”[11]玻恩的概率解释找到了统一粒子与波的新线索,不久得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物理家的公认。

概率概念第一次以具有原则的意义引入了物理学,玻恩认为波函数是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他认为在微观领域中概率是第一性的。他说:“我本人倾向于在原子世界中放弃决定论,但这是个哲学问题,对此有判断权威的不光是物理学上的论据。”[11]

爱因斯坦坚决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1926 年 12 月 4 日他给玻恩的信中说:“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更加接近‘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12]这里所说的上帝的秘密就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秩序”。爱因斯坦认为波函数描述的不是单个体系而是体系的系综,量子力学是一种统计的理论。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必须是决定性的,不能是统计性的。

薛定谔同样反对概率解释。他认为玻恩的解释是对他的理论的误解。认为电子像跳蚤一样跳来跳去,真令人毛骨悚然。从这时起量子理论沿着一条与薛定谔歧离的途径发展。薛定谔“关注且失望”的是这一“超经验的,几乎是超自然的关于波现象的解释”成为“几乎普遍接受的信条”。[13]

1926 年 9 月,玻尔邀请薛定谔到哥本哈根讲学,在报告的最后薛定谔提出应该放弃量子跃迁观念,而坚持微观世界无所不在的连续性。他说: “如果我们改变以上图景,不把电子看作粒子,而看作电子波。此时,定态轨道概念及其量子跃迁概念就自然消失了,被激发的电子的拍频可以转化为光。”“光发射就象无线电波通过天线发射一样容易解释了。”玻尔驳斥了薛定谔对波函数的物理解释。认为 25 年的历史已证明,普朗克辐射公式不引入能量的分立值及跃迁概念是推导不出来的。荧光屏上观察到的突现的亮点或观察到电子突然通过云室,都使人直接看到原子现象的瞬间跃迁。我们不能无视这些事实。[10]最后,薛定谔懊丧地说:“如果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个该死的量子跳跃,那么,我就只能因为曾对量子理论做了一点工作而感到遗憾。”玻尔却回答说:“但是我们却因为你为澄清量子理论作出了这么多的贡献而感谢你。”[13]